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华人渐融入主流 历史学家赞:拯救了澳洲


根据澳洲统计局(ABS)于周四公布的数据,普通话已经成为澳洲的第二大语言,这表明华人已经成为澳洲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文汇报》近日的报导《华人华侨在澳洲的奋斗史——砥砺百年融入主流》则援引了澳洲历史学家的话说,“没有华人,澳洲的土地比目前的规模要小。”

在澳洲,中文考试成绩列入高考成绩,这在西方国家中绝无仅有。澳洲也是世界上首个立法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这一切,都与华人华侨的奋斗分不开。

19世纪50年代淘金热时期,澳洲涌现大批中国移民。根据《澳洲人民:国家的百科全书、人民及起源》记载,1848年前至少有18位中国人在澳洲做家佣、工人或工匠。1856年,12396名中国人抵达澳洲。1861年,中国人口占全澳人口3.3%。在维州的地Ballarat等地,中文甚至是贸易第二语言。

但这些与白人一起开创澳洲历史的华人华侨,却在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受到公正对待。澳洲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艾瑞克·罗斯写道:“没有华人,澳洲的土地比目前的规模要小。比如,很可能我们现在并不拥有北领地。由于华人商贩的出现,位于北昆州的美丽城市凯恩斯(Cairns)才得以存活,华裔菜农使淘金地免遭坏血病之灾。在19世纪后的三十年中,他们生产了全澳四分之三产量的蔬菜,也许他们拯救了整个澳洲……然而,他们在做这些事时并没有得到感谢,也从未获得过承认。”

这是历史的评价,因为经历了时光的考验而格外公正。曾任澳洲驻华大使馆文化与新闻参赞的安东尼·泰勒这样说道。“毫无疑问,今天的澳洲华人是备受尊敬的侨民之一。”

墨尔本:「中国的龙是良善的」

留在澳洲的华工,只要没有将他挖来的金子在赌场中输掉,就可以在澳洲开垦荒地种植蔬菜、水果,开办洗衣店和家具厂。“唐人街”成了华人的聚居地和他们的海外家园。

墨尔本的唐人街是整个维州华人的重要经济和社会中心。1996年,政府开始在市内建设公寓房,市中心人口飞速增长,墨尔本日渐繁华。经济的繁荣使得唐人街向周边“扩张”,相邻的希腊街上已经开出了好多家华人商店。据说希腊侨民社团曾向政府抱怨:这会让唐人街“吃掉”希腊街。墨尔本政府回应说:我们给予希腊侨民和华裔侨民同等的机会,但希腊街每有一家商店倒闭关门,就有10位华人来申请开店,却几乎没有希腊人,你让我们怎么办?总不能把房子空关着吧?

如今,中国农历新年已经成为墨尔本全民的节日。新年舞龙巡游队伍中,兴致盎然的白人兄弟姐妹要占三四成,这条被称为“海外最长的巨龙”有100多米,是墨尔本华人历史博物馆——澳华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龙是良善的。”澳华历史博物馆的馆主席区镇标告诉记者,“我们要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龙’的误解。”

雪梨:唐人街牌楼下埋藏着「时间囊」

1980年,在曾筱龙的倡议、华埠商界的财力支持下,新西兰德信街南北两端建起了钢筋水泥的大牌楼,成了华侨华人在当地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象征。

“美化德信街委员会”认为应该再增加些中国元素,便决定在北侧牌楼下埋入一个“时间囊”。这个“时间囊”是一个不锈钢铁箱,里面放着四样物品:一罐来自中国的泥土,“寓意华人在澳洲也能魂归故里”;一份当时的澳洲报纸和一份已有百年历史的华文报纸,“一来显示华人文化源远流长,二来代表华人在澳已与这里的文化相互交织”;一只金龟,“象征福气、财富与长寿,祝愿华人在这里吉祥如意”;一些中国古钱,“说明华人来澳洲并非要带走这里的财富,相反还为当地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战期间,澳洲华侨华人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曾筱龙指着“澳洲华裔军人英雄榜”纪念碑说,“它证明,华人曾经用热血和生命保卫了澳洲。”

邱维廉:“我们也是主流”

全国政协委员、大洋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邱维廉称,“我们就是澳洲社会的主流!”这绝不是夸张。若是春节期间到雪梨乔治大街走一走,会发现这条雪梨最热闹的商业大街两侧都挂满了中国蛇年的金黄色彩旗。历史悠久的维多利亚女皇大厦里也挂满了红灯笼和金龙。在很多人心中,华侨华人、中国龙已经和吉祥、财运联系在一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