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澳洲华侨孩子:学会中文是一种生存能力

2010年1月13日新华网通讯:“学会中文是一种生存能力”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家庭培养后代学汉语

“我叫李怡依,怡然自得的怡,依依不舍的依。”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你很难将眼前这个清秀的女孩和“香蕉人”、“ABC”(Australian Born Chinese)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但转而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又分明显示着她与一般中国女孩的不同。

今年刚满13岁的李怡依在家里排行第二,一兄一妹与她一样,生在澳大利亚长在澳大利亚,是地地道道的“ABC”。

“其实我们平时在家都说四川话,要是一不小心说了句英文,爸爸就会用四川话教训我们。”怡依吐吐舌头,调皮的望向坐在一旁的父亲。父亲李雪是四川人,早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86年赴澳之后,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2000年到昆士兰大学任教后,便全家定居在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

“孩子们平时上学读书,已经有很好的英文环境了。所以在家里,我们就要营造一个纯中文的环境。”为了让几个孩子学好中文,李雪夫妇可谓用心良苦。他们不但让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电话经常与国内亲友用中文交流,更请人安装了卫星天线,接收中国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我最爱看的节目是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还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中文电视剧,下面的字幕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中文字。”怡依说。

去年,怡依的一篇英文诗歌获得澳大利亚青少年文学比赛的三等奖,几乎同时,她的中文诗歌作品《小黄莺》也发表在本地一家中文报纸上。很多人赞叹她出色的语言能力,可以同时驾驭中文和英文,怡依却很是谦虚,“因为从小跟家人讲中文,所以对我来说,学中文的过程其实都是很自然的,唯一觉得困难的是有些汉字笔画太多,常常忘了怎么写。”说到这,小姑娘略显羞涩。

李雪说,其实开始时让几个孩子学中文、讲中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们在澳大利亚长大,接受的教育和所持的观念几乎与本地人无异,年纪尚幼的他们并不能了解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于是我们就给他们讲故事,像‘草船借箭’啊,‘此地无银三百两’啊,在故事里慢慢地向他们灌输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慢慢就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了。”

几乎每隔一年,李雪都会带孩子回中国探亲旅游。“他们普通话和四川话都很地道,完全不会被当做‘ABC’。”言及此处,李雪略显得意。

李雪被朋友推举做了两年中文学校的义务校长。说起两年的校长经历,李雪感慨颇深。 “两年中,见证了中文学校的规模从小变大并逐步走向正规的过程。就拿教材来讲,我们用的是大使馆提供的免费中文教材,内容很丰富,涉及到历史、地理和古典文化等各个方面。但起初完全是中文版,有些中文基础差些的孩子就会比较吃力。现在的教材添加了很多英文注释,帮助孩子们更轻松地理解和学习。”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和当地华人团体一起经常组织一些作文比赛,或是史地文化知识竞赛来增加华人子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

李雪说,现在在他认识的澳大利亚华人家庭的孩子中,几乎百分之百都在上中文学校。 “如若遇到不会讲中文的华人小孩,不光家长觉得脸上无光,周围人也会觉得不可思议。”问及原因,李雪思索片刻说道:“很多人将第二代移民称为‘香蕉人’,长着中国人的黄色面孔,内心情感和行为方式却已经完全西化了。有的时候,这的确是不可避免的。”

他说,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能用一种更加开放的观点和态度去看待东西方文化和体制的不同。毕竟语言不只是语言,更代表着深藏其后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加大,会中文已经成为一种生存能力了。”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前程,有眼光的父母都会送孩子去学中文。过去曾有些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国外主流社会,有意切断孩子与中文环境的联系。李雪说:“现在不会再有人这么做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在学中文,更何况华侨华人后代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