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为“地球一小时” 算算账

2009年3月28日报道,2007年,悉尼率先进行了“地球一小时”的尝试。据澳大利亚能源公司公布的数据,熄灯一小时为悉尼节省了48760千瓦时的电力,相当于40多万台电视或80万只60瓦灯泡同时开启消耗的电力,减排的52吨二氧化碳,等同于101800辆汽车的一年排放量,悉尼的“地球一小时”看起来颇有成效。然而,当这一系列惊人的数字被公诸于众后不久,关于“地球一小时”的质疑和批评随之而来。

一些批评之声认为,“地球一小时”对于遏制全球变暖来说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因为人们在这一小时内节省下来的电是会被其他烧炭的能源抵消掉的。芝加哥大学一位经济学博士大卫·所罗门还特意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一次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写在了《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减少耗电量有多大效果》的报告里。在这份报告中,所罗门指出,单纯用预计用电量和实际用电量相减就得出用电量减少了多少的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通过计算,所罗门发现,关于“地球一小时”的节电数据实际上无形中包含了当天其他时段用电量的减少数,如果抛开这些因素,这一小时内悉尼的用电量其实仅仅下降了2.1%,在统计学上,这个比例和零没什么区别。在分析了南威尔士州过去8年的电力数据后,他还发现,“地球一小时”对电力消耗的减少作用在过去8年中每4天就会发生一次,而这种变化完全是因为电力消耗过程中的自然变化。

所罗门希望能用他的“较真”证明,“地球一小时”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有人在博客上称这个活动是一种“荒谬的时尚”,认为用蜡烛取代电灯其实得不偿失。“一根标准大小的蜡烛充分燃烧后会释放15克二氧化碳,28根蜡烛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用来点亮一只10瓦灯泡的碳排放量是相同的。”气候变化专家蒂姆·布莱尔甚至发起过一个名为“用电一小时”的活动,号召人们在“地球一小时”内尽可能用电,完全就是在和“地球一小时”唱反调。

《澳大利亚人报》的记者马修·华伦在2008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当天撰写了一篇报道,标题是《澳大利亚人拥抱的是“地球一小时”,而不是绿色能源》。在文章开头,他写道:“数以万计的澳大利亚家庭和企业在‘地球一小时’结束后再次打开了灯,但他们当中只有10%将会转用绿色能源。用蜡烛点亮一小时的象征意义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据活动主办方提供的数据,首次“地球一小时”吸引了悉尼54%的市民参与,但有调查显示,只有8%的家庭签署了绿色能源计划。澳大利亚能源零售商奥莱利说,虽然“地球一小时”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气候问题的认识,然而,澳大利亚公众对全球变暖并没有真正的切身之痛,这直接导致了活动的作用仅仅流于表面。世界自然基金会澳洲执行长格雷格·伯恩也承认,“地球一小时”只是象征性的。“虽然是象征性的,但它给了每个人机会去采取行动,即使这些行动对缓解全球变暖的影响很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