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

澳大利亚影视屏幕得了什么怪病?

据2014年6月14日澳广报道,尽管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但是当你打开电视,走进影院,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电视和电影中的澳大利亚人很少有操着不同口音英文的、有不同民族背景的移民形象。人们不禁要问,澳大利亚的影视屏幕到底怎么了?

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演员李洋自1992年移民澳大利亚以来,已经在演艺界奋斗了20多年。他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角色是在1994年出演澳大利亚著名肥皂剧《邻居》中的一个华人。他说,他所扮演的角色被他的华人、亚洲人的身份限制住了,不仅如此,编剧在亚裔移民角色上也很程式化。

“我1994年在《邻居》中扮演的是一个小角色,一位香港的商人。这之后我演了很多的角色,不是流氓就是土匪。我觉得华人的形象不可能都是这样的。因为华裔、亚裔在澳大利亚已经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和现在。从政界、商界、学界都有很多出色的华人,但是为什么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一展现华人就都是偷鸡摸狗的。我认为这对华裔来说是不公平的待遇。这也是作为演员的我心里的有一个很大的压抑。”

“作为演员,我不介意扮演一些反面人物,我其实不是很在乎,因为演员就是要刻画不同的人物。但是坦白地讲我心里有着不平衡,也不太理解。”

澳大利亚人权理事会反种族歧视专员,有华人和老挝背景的蒂姆·邵特丰摩杉博士(Tim Soutphommasane)近日在澳大利亚亚裔律师协会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这个由“玻璃天花板”引申出来的概念是用来描述亚裔人士在澳大利亚遇到的事业发展方面的限制。他指出虽然与以前相比,澳大利亚电视上出现了更多的亚洲人的面孔,但是他们大多是各类海选节目,例如烹饪、歌唱节目的参赛者。

当然也有一些商业电视台开始启用亚裔新闻主播。他说,这与澳大利亚亚裔人士占10%社会组成的事实相比,亚裔的曝光率太低。不仅如此,邵特丰摩杉博士还指出澳大利亚知名的肥皂剧《邻居》1994年出现的一个亚裔家庭--林家--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举措,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这家人,而且这个家庭的出现再度展示了对亚裔澳大利亚人固有的成见。例如,肥皂剧中的主人公指责这家华人吃了他们的宠物狗。

澳大利亚华裔导演、演员李洋表示,在这么多年的奋斗中,他看不到澳大利亚影视剧产业的变化。他说现在只有自己动手来改变现实了,开发另一个领域,另一个空间。

“我们不能再指望或是期望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为像我这样的亚裔、华裔演员提供这种机会。我已经等待20多年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写自己的戏,拍自己的戏?澳大利亚没有法律规定说不允许澳大利亚华裔所写和导的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屏。所以我也前后拍了三部电视剧了。我拍的上一部电视剧《穷爸爸、富爸爸》在中国还是很成功的。”

然而,这样一些影视作品能驻足澳大利亚主流市场吗?李洋说很遗憾目前还没有平台。他认为通过拍摄一些电影,他发现很多描写华人的作品必须得到主流影视界的关注与认可之后才有更好的成功机遇。

四年前,李洋参加了以澳大利亚知名芭蕾舞演员李存信畅销小说《毛的最后舞者》(Mao's Last Dancer )改编的电影的演出。这看到了澳大利亚描写华裔的影视作品成功的一个新途径。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拍摄了《Sucker》这部影片。其编剧是一位华裔喜剧演员Lawrence Leung的一部话剧被主流制片人和导演看中,就改编成了现在的电影,也就给像我们这样的亚裔演员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也认为这部影片会在澳大利亚电影史上留下很浓重的一笔。”

尽管执着追梦20余载,李洋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坎坷与困难,但是他坚信他的路就是影视之路。他表示绝不会因为路上的一些小阻力就放弃对演艺梦的追求。他今天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以英语为主流的社会中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他对未来有着乐观积极的憧憬。

“我一直在期待明天会更好,也希望能在海外,特别是澳大利亚影视画面当中能够展现真正的华人,不论是老一代,我们这一代,还是未来的下一代。所以我老有这种期望在支持者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