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获银牌有什么对不起国家?“痛失金牌”的悲情渲染让奥运变味


2012-07-31 来源: 《成都商报》评论

“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在北京时间30日举行的伦敦奥运举重比赛中只获得一枚银牌的吴景彪,于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对着摄像机连鞠三个躬,并发出悔恨的哭吼。

笔者收看了这场比赛的电视直播,面对屏幕上失声痛哭再三鞠躬道歉的吴景彪,我心中格外沉重。在奥运会上发挥失常,运动员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吴景彪感言“有愧于祖国”,颇有羞见国人之伤神,将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折射得淋漓尽致。

中国在举重领域具有相当强的优势,因此这枚金牌被很多人视为囊中之物。然而,竞技体育赛事具有各种不可测和不可控的突发性可能,不是说具有优势就一定能收获金牌。尤其是像奥运会这种重大比赛,强者一败涂地、弱者后来居上的大逆转并不罕见———郭文珺在气手枪比赛中的“一波三折”即为一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下,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关羽尚会败走麦城,吴景彪的失利也属正常。

可是,吴景彪与冠军无缘的消息不胫而走,电视直播屏幕上的评论员们一口一个“痛惜”,互联网上冠之于“吴金彪痛失金牌”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而这几乎已成某种舆论报道的惯例。记得四年前,杜丽在北京奥运会上首战失利,“痛失首金的杜丽泪洒赛场”一时甚嚣尘上,以至于杜丽在接受采访时再三强调“我已经尽力了”。这些年,“痛失金牌”的非吴景彪一人,但几无任何例外,凡是“痛失金牌”的运动员都会当众道歉,痛哭流涕者不乏其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痛失金牌”这样的字眼。我们参加奥运会的目的只是为了夺取金牌?拿到银牌、铜牌就不值得欣喜?夺金就欢天喜地,拿不到就悲痛万分,这是何等的功利心态?由此所暴露出的其实不仅仅是体育领域的“金牌至上”,还有社会性的“以金牌论英雄”的狭隘意识。而延伸出来的现象,则是奥运冠军的“赢者通吃”与奥运失利者的“无人问津”———他们甚至连落泪道歉都很难再有镜头面对。

奥运盛会,重在参与。“痛失金牌”的悲情渲染让奥运变了味,让奥运精神黯然无光。伦敦奥运还要继续,媒体也好,网民也罢,都请少发一些“痛失金牌”的牢骚,怀着一颗平常心享受这场运动盛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