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攻伐让人心寒,“后悔”令人心痛
























2012-02-03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

罗永浩和韩寒,一直是我最欣赏的两个高中肄业生。近来,他们俩又有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后被打假斗士方舟子“打”了“假”。老罗那段儿,现已基本翻篇,不过所谓的“韩寒代笔门”,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月31日中午,连岳发了条微博:“我若有孩子,会极力劝说他不从事文字工作,在这一行,只有死人和老人会受尊敬,鲜有承认同辈和晚辈的……总觉得别人的文字不如自己深刻,怎么会比我红?”之前还有一条,“仇恨与嫉妒,是人都有的情绪,一个人受教育,变文明,某种程度就是学会控制这些情绪,就事论事。如果不知控制,任由其泛滥,甚至有正义的幻觉,那受害的,是自己。”

就在连岳发了“望子弃文”微博的次日,韩寒接受媒体采访时,终于也表达了“后悔写作”的意思。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而是英雄所“患”略同。韩寒说“从小就觉得作家是个特别神圣的工作……但从今天起,如果再有一个选择的机会,我可能不会再想当一个作家。”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段视频时,会从这句话中读懂一个以文字立命的写作者,仅是因为一种难以自证的“代笔质疑”,而对文字创作心灰意冷,黯然神伤。而和韩寒的疲态相对,在同一天另一段对方舟子的访谈中,他似乎毫不觉得自己的“代笔质疑”,给人造成了什么不尽的困扰。

而在围观助拳者中,那种超出正常质疑范畴,带着明显“有罪推定”的攻击,已经超出了批评和监督的正常界域。执着和偏执,也是一体两面。偏离就事论事和公共利益的原则,夹带私货,直接对着对方人格招呼,这就让最初的质疑变得形迹可疑、面目模糊起来。混战中的挞伐,尤其让人心寒。多少戴着面具的罪恶会假名以行,搅混水后暗度陈仓?

打一枪换个地方,却不系统地、有礼有节地回应。比如韩寒说“我已拿出这么多的证据,请方舟子来教我,怎么证明他那些书和论文是自己写的?”熟料方舟子却抛出“我要是能证明,韩寒是不是就承认他的作品是别人写的”这一神一般的逻辑……作为一个以逻辑和理性为准则的理科生,这就已经不是说理,而是有点胡搅蛮缠的意思了。

韩寒不是不能质疑,不管对谁,我们都有质疑、批评的权利,这一点谁都不否认。但是,“代笔门”的走势,并没有沿着公共理性的方向走,而是出现了很多岔路。“是非和立场”,“真相和胜负”,总是有人会在公共论战中会忘记自己的最初选择。代笔可以质疑,但不能无视事实,忽略证据。特别是在那些难以自证的领域,揪住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不放,还自认为攥着真理和正义,这样的自恋真的有些诡异。诙谐的是,因为“代笔门”,反倒催生了不少咖啡馆和快餐店“开写作证明”的新业务!

如果要靠着咖啡馆的摄像头,甚或店员证明,才能保一个作家的清白,或许那些心怀文字梦的群体,只会渐趋绝迹。亲痛仇快,何至于斯?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