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3年05月0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日前,在悉尼奥本市的华裔母女被杀,警方认定女婿付洪瑞(音译)就是凶手,随后付洪瑞的尸体在新州南部高地的火车轨道上被发现。惨案引起华人社区以及论坛对家庭暴力(以下简称家暴)的热议。出于各种顾虑,许多华人女性在面对家暴时选择了忍受。她们为何忍气吞声?该如何走出家暴阴霾寻求帮助?记者采访了澳洲华人服务社高级行政主任郑家宝及新移民定居服务工作人员、澳洲亚裔女工互助会的社工Angela张和悉尼亚裔心理咨询师陆玮,一起来关注华人社区的家暴问题。
张均提到,在她们所接受的来自华人社区的有关家暴求助中,新移民占较大比例,尤其是一些持配偶移民签证者。
这些新移民,往往是带着困惑或有难以解决问题的心情去见社工,常见的情况是因与配偶有文化差异、家庭观念不同、经济收入不平衡所引起的家庭关系不和甚至是家庭暴力。
张提到一个案例,30多岁的黄女士(化名),本在国内有收入不错的工作,后来在网上认识了悉尼一华人男子。该男性格沉默,有工作,有房子,无婚史。黄女士觉得此人比较老实,几次接触后两人结婚,随后生下一儿一女。
但幸福的生活并未就此展开。等待黄女士的是无尽梦魇。丈夫只要一喝醉酒就打人,一次比一次狠。但是黄女士为了孩子一一都忍了下来。后来黄女士的母亲来到悉尼帮忙带孩子。
一天黄女士回到家中,看到母亲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孩子说爸爸踢了外婆一脚。黄女士将母亲送到医院一检查,居然母亲的两根肋骨被踢断了。医院马上报警,并将黄女士她们送到了妇女庇护中心安置。
黄女士悔恨自己的软弱,下定决心离婚,随后便是打官司,争取抚养权、抚养费,前前后后耗了6、7年才算解脱。
很多人认为,只有殴打致伤致残致死才是家暴。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性攻击、婚内强奸、辱骂侮辱、经济封锁、限制人身自由、孤立妻子等行为也都属于家暴。去年6月,澳洲联邦政府还立法,家暴的法律定义扩大至包括恶意辱骂、跟踪、扣留金钱和伤害家庭宠物等行为。
华人服务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案例。梁女士(化名)以配偶临时签证移民来澳,她在中国与原配离婚多年,没有子女,经介绍认识了现任丈夫吴先生。吴先生是澳洲公民,收入稳定,经常到中国公干。刚认识时,吴先生很欣赏吴女士并对她很好。很快二人结為夫妇。梁女士放弃中国优越的职务来到澳洲。
初到澳洲,梁女士没有工作、收入和朋友。生活中事事都要与吴先生商量了才能做到,带来的积蓄很大部份被丈夫拿去,其余的也很快用完。吴先生不让她学驾车,不让她上免费的英语课程,不让她交朋友,只让她在家里做饭做家务。如果吴先生没有买菜的话,梁女士只能看冰箱还剩下什么或到超市捡些别人不要的菜叶。后来吴先生对她冷嘲热讽,说她没用啥都不懂,现在吃的住的都是靠他。
梁女士非常难过,原先在国内是高级知识分子,人到中年却落到如斯田地。她很忧郁,却不敢跟国内的家人说,更不想回国。她想离开丈夫,一个人生活虽然可能会困难,但起码心情会好些。但吴先生多次威胁她说,如果她不听话,就取消对她的永居签证担保。梁女士就这样忍啊等啊,希望早日拿到签证不再受制于丈夫。
后来梁女士在进行倾诉时,华人服务社的社工告诉梁女士,她可能在遭受家庭暴力。但是梁女士认为丈夫没有打她,不能说是虐待。社工给她解释,在澳洲法律下,精神虐待和经济控制都属於家庭暴力。社工亦告诉梁女士,离开丈夫不一定影响她的永居签证,有关的问题,应该尽快寻求法律建议。
遭遇家暴缘何忍气吞声
华人社区中遭遇家庭暴力的华人妇女大多都选择保持沉默,不到万不得已,都鲜有站出来求助,这是为什么呢?
华人服务社高级行政社工主任郑家宝和澳洲亚裔女工互助会的Angela张向本报记者分析,一些人考虑到签证问题,担心一旦闹翻了,丈夫不再进行担保,她们将会被遣返回国。一些人考虑到孩子,觉得为了孩子不希望婚姻破裂,多大的苦都得扛下去,还有的是因为没有收入来源,担心一上法庭会失去抚养权。有的人则心存幻想,认为丈夫打人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或者际遇不顺,每次打过后丈夫都痛哭流涕表示下次不再犯,于是妻子心软一次又一次原谅,再打,再哭求,再原谅,走入了死胡同。有的人考虑到面子或者经济以及生存压力的问题,只能依赖丈夫。还有的人性格软弱,曾尝试离开但是遭遇更强程度的家暴于是放弃离开。有的人则是因为英语不通,没有社交圈子,遭遇家暴不知何从寻求援助。
还有一些家庭暴力还涉及中国文化中较为禁忌的性虐待,华人妇女对此就更加难以启齿。
华人服务社的社工介绍,这些女性很少会专门就家暴问题前来寻求帮助,都是朋友发现或者平时谈话的时候才发现家暴的存在。
社工Angela张介绍,在她们所接触的案件中,家暴大概占的比例是20%,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持配偶临时签证的华人新移民。而这些遭遇家暴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各个层次不同年龄的都有。发生家暴的情况也并不因家庭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高薪白领家庭一样会出现这种情况。
遭遇家暴的男性也有,但是所占的比例较少,一来是性别上天生体型上的差别,女性相对来说更容易遭受到攻击;二来男性考虑到面子,更少向人倾诉或者向外寻求帮助,所以外界也较少获知。
一份最新的研究显示,澳洲每年大约出现6万宗家庭暴力事件,而每周至少有一名女性被现任或前任伴侣杀害。家暴并不是个人私隐,而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Angela张说,家庭内殴打,这事情发生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哑忍并不是解决方法。而专家也证实,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的人格特质或成长背景中可能一直存在与家暴有关的因素,所以一旦有一次突破忍耐极限,就可能成为习惯。因此,华人女性在遭遇家暴时,不能盲目地希望丈夫下次不再犯,而应当勇敢寻求救助。
Angela张表示,一些女性在选择婚姻的时候,应该好好地了解打算托付终身的这一个人。尤其是一些跨国婚姻,不能仅仅通过数次见面或者几封电邮就判断一个人。
而新移民初到澳洲,也应做好思想准备,事实上,初到全新的环境,相对女性而言,男性面对的压力更大,适应性更差,心理包袱更大,语言沟通能力也较差。这种情况下,夫妇双方应该好好沟通,互相谅解。在矛盾激化之前就将其解决。而男性也要学会释放排解自己的压力,如果发现有心理上的问题应寻求帮助。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对于新移民,如果有家庭医生的转介,政府将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服务。
而女性应该学会自强自立。华人服务社的社工介绍,如果在家庭中任何一方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应知道家庭暴力在澳洲是不应被容忍的。受害者应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而非独自忍受。应早日主动踏出一步,寻求社区或朋友的帮助,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做主。
心理咨询师:华人要主动参与心理治疗
记者也采访到悉尼一位华人心理咨询师陆玮,请他来谈谈澳洲华人社区暴力刑事案件背后,新移民在心理健康方面容易遇到的问题。
陆玮表示,他也从大众传媒了解到最近发生在奥本的家庭暴力凶杀案,谈到嫌犯的为什么能对自己的至亲狠下毒手,陆玮称“这就像一瓶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再多那么一滴,水就会漫出来。”
在悉尼几个主要华人区都有坐诊的陆玮称,根据他的经验,焦虑、抑郁和睡眠不好是困扰华人的几大精神问题,而某些不好的情绪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有可能酿成刑事案件。
而产生问题的原因,陆玮则认为,一些新移民来到澳洲后,无法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而随着而来的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由于现实和想象的巨大落差,于是就有可能陷入焦虑或者抑郁。
此外,华人交际的圈子有限,再加上中国人“家丑不能外扬”的传统心理,很多在陷入焦虑抑郁后,往往不愿意向身边的人倾诉,而只是独自承受,“长此以往,难免没有崩溃的那一刻。”
至于如何调节压力,除了要加强和家人或朋友的沟通,及时排遣压力,陆玮也强调了适当运动的重要性,特别是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或者骑自行车,都能帮助人们释放压力。“运动对于那些睡眠不好的人,帮助尤其大,但要注意不能在临睡前运动,那样反而会使得大脑兴奋,无法入睡。”
“很多华人不知道自己持有的Medicare卡,其实可以在一些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免费治疗服务,一年有10次治疗的机会。”
陆玮补充说,自己感到心理不适的华人可以到家庭医生那里开具转诊信,之后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一些情况严重的病人还可以获得延长治疗次数的机会。”
在比较澳洲华人群体和西人群体在接受心理治疗上的异同时,陆玮称,一些华人主动参与心理治疗的意识并不强,只希望一年10次免费疗程去解决问题的想法不切实际。“有些人觉得来找心理师治疗就是来听课,听完后并不主动参与治疗来改变现状,因此效果并不明显,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免费的缘故。”而接受心理治疗历史较长的西人,很多人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某些时候,宁愿花钱,也自己主动投身治疗,这样效果反而更明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