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GDP增幅破8之思:信心与忧患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释放双重信号


中国此次发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受到各界高度期待。中国经济增长一方面与民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作为原材料的重要买家,也是全球市场牛熊的重要风向标。时隔三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这些数据可能会进一步印证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的看法。

很多人担忧中国经济的走势,担心中国经济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过多地纠结于8%这个关口,客观地、理性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

理由如下:上半年7%~8%的速度应该说在世界范围来讲,仍然是非常快的速度。

根据英国共识公司最新的一次预计结果,金砖五国中,二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在5%左右,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在1.2%左右,南非的经济增长率也比较低,发达国家的数据则更加难看,欧元区预计上半年负增长0.3%,美国一季度下降了1.6%左右。

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应该说与客观条件想吻合。今年的经济增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形势继续恶化,外需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国内房地产等宏观调控措施还在继续实施,内需有一些趋缓。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在结构转型期,资源供求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潜在的增长生产率下降。这也是国际上结构转型中间存在的普遍规律。

许多经济学家呼吁,中国经济增速应该从快车道恢复到正常车道,两位数的增长是不正常的,与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步的GDP增速才健康。中国正在努力应对经济低迷,但在经济放缓的速度有多快、将来前景如何的问题上,人们的分歧大于以往。

这场争论不是发生在通常意义的唱多者和唱空者之间。最值得玩味的分歧,出现在侧重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人之间。前者的着眼点是总体经济形势,后者则重点关注企业的具体情况。

宏观派认为中国经济在放缓,但仍在健康、可控的范围内。微观派则更加看重企业的经济状况。很多财报都显示企业利润和销售收入在不断下降。外贸企业订单大幅下滑,即使有,面对这微薄的利润,他们想不好到底是接还是不接?

微观派和宏观派之间的冲突,其实都直指中国经济必须进行转型,来适应中国经济投资拉动型模式的消退和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现实。而随着投资降温,中国必须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特别是在劳动人口萎缩、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减弱的时候,就必须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型的经济活动上,如打造品牌商品和推出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高端服务等。

“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而不是速度。从长远讲,只要结构调整好了,质量提高了,民生改善了,速度就不是大问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如此强调。

越来越多的事实与数据在提醒,原有的矛盾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转型刻不容缓,就在当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