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信贷收紧 澳大利亚银行业从“过度”到“保守”

据2011年12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当初的过度借贷和过度消费,虽曾经拉动过中国出口以及全球经济,却也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并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又如梦方醒,开始努力削减消费来偿还债务,这个“去杠杆化”的过程,又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阻力。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经历起来却“惊心动魄”得多。当初西方民众具体是怎样“过度借贷”和“过度消费”的,危机爆发后又是怎样变得“保守”了呢?更重要的是,“去杠杆化”过程还要持续多久?

“慷慨”的银行

在金融危机前,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澳大利亚的银行业也热衷于通过加大放贷量来增加盈利。当时在澳大利亚申请信用卡很容易,银行给出的信用额度也很慷慨,即使是对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银行也都能给出5000澳元以上的信用额度(澳元现在和美元大概等值)。而且,如果银行发现持卡人消费额度很大,还经常会主动地联系持卡人,询问其是否需要提高信用额度,这种提高还往往是多次的,让持卡人不知不觉间背上了一身的债务。

在房贷上,澳大利亚银行更是“慷慨大方”。对于首次购房者,银行一般给出总房价90%~95%的贷款额度。对于房产投资者,银行更是推出一种相当于总房价100%的贷款产品,让投资者可以不掏一分钱首付就购进一套房产。

为了扩大业务,各大银行在媒体上做的各类信用卡和房贷广告铺天盖地,很多还给一线员工下达销售任务,要求每个星期推销出多少张信用卡或者是签出多少份房屋贷款。银行从业人员总数水涨船高。根据瑞银统计,澳大利亚银行业的从业人数在2002年到2010年之间增长了接近1/4,远高于同期澳大利亚人口的增长速度。

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澳大利亚人的可支配收入年实际增长为2.0%,但消费的年实际增长却达到2.8%。结果在2002年后,澳大利亚家庭的储蓄率已经跌到零左右,并几度降到负值。

澳大利亚零售业受益匪浅。危机之前,澳大利亚零售业的销售额年增长曾一度维持在8%左右,新建的购物中心纷纷拔地而起,各大著名连锁零售品牌四处安营扎寨。

同样,房地产市场也“欣欣向荣”,很多城市的房价年涨幅可以超过10%甚至20%。很多人都生怕错过了这轮涨价潮,没房子的想买房,买了房子的想换更大的房子,有了大房子的想购买投资房。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伴随着这阵消费和投资热潮而来的,还有澳大利亚人债务的节节蹿升。根据高盛的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家庭的总负债额度只相当于GDP的45%左右,但到了2008年年底,这个数字已经一路攀升到了令人眩晕的110%以上。

消费“去杠杆化”

可惜盛宴也总归有散去的一刻,就在澳大利亚人沉浸在借贷狂热里的时候,金融海啸袭来。

首先,严重依赖海外信贷市场支持国内扩张的澳大利亚银行,被冻结的信贷市场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失去了海外融资的能力;其次,澳大利亚国内经济开始迅速疲软,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开始变得悲观,消费和投资纷纷大幅下滑。

为了稳定局势,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措施,包括为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并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一番手忙脚乱之后,澳大利亚经济虽然度过了危险关头,房价甚至还逆势增长,但刺激措施的效果毕竟是暂时的,在慢慢消退以后,余惊未定的澳大利亚人开始变得日趋小心谨慎。

人们变得谨慎的原因很简单:首先,亲眼目睹了金融海啸的惊心动魄之后, 澳大利亚人意识到了全球经济环境还很险恶,明白如果澳大利亚也像欧美一样被卷入衰退,自己随时可能会饭碗不保;其次,很多澳大利亚人的养老金都在金融风暴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个人财富严重缩水;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房价虽没有经历美英式的崩盘,却也开始持续小幅度下滑,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信心。

观念上的转变很快在经济数据上反映出来,澳大利亚的储蓄率已从危机前的零左右攀升到了10%以上,银行业存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例,也从金融危机前的40%上升到了50%。

澳大利亚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11年10月的12个月里,全澳非食品类的零售额仅增加了2.4%,远低于金融危机前。若是仅看2011年10月当月,全澳8个州和领地里更是有4个零售额出现下滑。其中细分行业中境遇最惨的百货业,销售额在一个月内下跌了0.7%。

各大零售巨头也是哀鸿遍野,澳大利亚最大的连锁百货Myer最新的季度报告显示,和去年同时期相比,2011年8月到10月的销售额下降了3.5%,而其主要竞争对手David Jones,同期销售额的下滑更是达到11.2%,创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季度销售额跌幅。Myer的董事长用“我从事零售业35年以来最艰难的销售环境”来形容如今的市场环境,澳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Woolworths的董事长也称2011年“无疑是很长时期以来,对零售业来说挑战性最大的一年”。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澳大利亚的消费者变得日趋保守,零售业也深陷泥潭,但和欧美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经济要远远健康得多。首先,由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产业的持续拉动,澳大利亚经济的根基并未被金融危机所动摇;其次,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是带着财政盈余走进的金融危机,自危机爆发来,联邦政府的负债也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劳动力市场一直相对健康,金融危机爆发后失业率最高的时候也没突破6%,远低于英美等国家。所以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澳大利亚人的“去杠杆化”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