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澳舆论嘲讽铁矿石谈判 患上“中国焦虑症”?

2009年8月21日《世界新闻报》 

把中国合理正当的外交反应,说成是向澳“放冷箭”

8月18日,澳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了一条新闻:中国副外长何亚非取消访澳行程,澳外长对此表示遗憾。敏感的澳媒体马上联想到最近中澳关系出现的波折,并将这一事件解读为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反击和报复”。

声称受到中国伤害

18日上午,澳外交部长发言人向媒体证实,由于澳洲亚向“疆独”头目热比娅颁发签证,中国副外长何亚非取消了原定的访澳行程。何亚非没有出席月初在澳北部城市凯恩斯召开的太平洋岛国论坛峰会,“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王永秋最后成为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

澳外长史密斯在国会上发言时说,任何双边关系都会时有波折,而这些波折需要“仔细并成功地”去处理,“如果中国因为澳洲向热比娅颁发签证一事而采取进一步行动,澳方将感到遗憾”。

外长发言一出,澳媒体迅速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并把澳洲描述成一个“被伤害的对象”。《澳洲人报》18日发表了题为《北京以牙还牙》的社论。社论说,中澳关系因为最近发生的力拓与中铝的股权合作失败、胡士泰案等事件而出现危机,而澳向热比娅颁发签证,则成了两国关系跌入新低的一个“导火索”。中国副外长取消访澳,是中国向澳表达不悦的一种方式。

还有澳媒体把中国取消高级别官员访澳与陆克文政府的外交政策联系在了一起。有评论称,中国只派出一名较低级别的官员出席太平洋岛国论坛峰会,这与印度外长的参会形成鲜明对比,“摆明了是对澳的轻蔑”。还有评论说,中国很可能向陆克文政府“发出威胁”,“故意不配合”陆克文提出的“亚太共同体”倡议,从而使这一倡议被迫搁浅。

铁矿石谈判冷嘲热讽

除了炒作中国对澳“实施报复”外,澳媒体还对近日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取得阶段性胜利冷嘲热讽。

17日,中钢协公布了2009年铁矿石谈判的结果,澳FMG矿业公司与中钢协达成降价35%的协议。对此,《澳洲人报》的分析指出,FMG根本无法与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的实力相比,与中国达成协议,只是该公司希望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而该协议对FMG来说,明显要比中方的收益大得多。

费尔法克斯(Fairfax)媒体集团发表文章说,FMG降价的前提是获得中方高达6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而中方想利用与FMG的谈判结果来要求力拓等铁矿巨头们低头是不可能的,中国显然“找错了人”。

当澳媒体还在暗自抑郁的时候,中澳之间新达成的能源合作项目,让它们找到了“翻身”的机会。澳能源部长马丁·弗古森18日晚宣布,中国石油和埃克森美孚当天签署协议,未来20年中方将向澳方购买500亿澳元的液化天然气。消息一出,澳媒体欢欣鼓舞,认为澳洲“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患上“中国焦虑症”?

最近一段时间,澳媒体似乎集体患上了“中国焦虑症”,几乎是不加思考、不加论证,把中国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惯例的正当举动,说成是中国向澳“放冷箭”。

对于热比娅在澳散布“疆独”思想的分裂举动,中国通过正当的外交渠道向澳方表达了不满。然而,一些澳媒体却将中国此举说成是“干涉澳内政”。而本月初,澳几名国会议员前往达兰萨拉拜访达赖,澳媒体却对此轻描淡写,并认为议员们此举是为了“推动中国的人权进步”。

更早之前,力拓公司上海高管胡士泰被中国有关部门逮捕后,澳媒体并没有反思澳企在华的经营运作方式,反而对中国的司法体系展开口诛笔伐。更有不少媒体认为,中国高调逮捕力拓公司的负责人,只是为了向澳方施加压力,以表达对此前力拓放弃与中铝合作的不满。《悉尼先驱晨报》还刊登了不少文章来证明胡士泰是个品行端正的商人,而中国对他的拘捕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华偏见根深蒂固

澳大利亚一直以民主国家自居,因此在人权、民主和社会体制的问题上,一直对中国居高临下,不仅不去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系,反而视社会主义为洪水猛兽。因此才会出现当力拓放弃与中国铝业的合作后,澳媒体如释重负、兴高采烈的一幕,为澳终于没有落入“社会主义的魔爪”而欢欣鼓舞。而它们对中国的过分解读,也是建立在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的前提之下。

《澳洲人报》的国际版编辑谢里丹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对华偏见和歧视一直是他文章中的要义。所以读者一看到他的名字,基本上不用看标题也能猜出,他今天又要对中国指责一番了。

事实上,媒体的观点,并不代表政府的观点,也不代表澳民众的真实想法。澳媒体之所以喜欢炒作,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提高销量和收视率。而这种不理性的炒作往往会误导民意,从而伤害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