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5 来源: 中评社
海外漂泊,难免遭遇身体不适。而华人在外就医,却一直是困难重重。无论是理念差异,还是费用、医疗体制问题,华人康复的道路布满荆棘。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近日,在杜克大学担任助理教师的赵琦为了一颗牙飞回北京。在一次激烈的打球碰撞中,他伤到了牙齿,结果光拍片就花费数百美元,后续治疗费用更让他瞠目结舌。虽然学校为职工投的保险可以支付费用的90%,但在认真计算后,赵琦发现,即使算上往返机票和住宿,回国治疗仍较为合算,还可以借机与父母相聚。
据报道,美国医疗费用昂贵,绝大部分人通过购买保险降低支出。而不同地区保险政策不同,有些城市例如波士顿基本可实现全民医保,但仍然存在很多不人性化的商业保险,例如,有家族病史的人就很难拿到大额医保。
高额费用并非拦在华人面前的唯一障碍,时常发生的沟通不畅也经常给华人添堵。欧洲大多实行免费医疗体制,但如西班牙、德国等国家,医生多以讲自国语言为主,英语并不能替病痛中的华人“解围”。在德从事科研工作的王先生因脖子落枕前往医院就医,却无法跟讲德语的医生表达病情,最终他竟因“脖子有伤”被分配到外科就诊。“平时科研都以英语沟通,工作生活都没问题,没想到看病闹那么大笑话。”王先生说。
沟通问题,不仅源于语言障碍,更源于中西治疗理念的差异。中医看重预防和保养,而西方治疗理念强调更多的是静养和自愈。一般小病,在中国医生处会开一些预防药或者消炎止痛药,而在海外经常出现的医嘱却是“加强锻炼,回去静养”。西方用不开药的方式防止过度治疗,而习惯了国内治疗的华人难以接受,反而认为是洋医生没能理解自己的病情。这样的理念差异,也使得华人对治疗过程放心不下。
预约,本意是省时省力,但在美国,手术排期较长,漫长的预约让很多华人望而却步。据美媒报道,在波士顿上学的宋烨需进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但在美进行验血、验尿、CT检查等项目都需到专门医疗机构提前预约。一路预约下来,手术已被排到2个月后。最终,时间紧迫的宋烨只好选择回国就医。
海外求医,差异之下总有难处。在外求医的华人难免哀叹,海外看病,华丽外表下也充满着温柔的障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