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足迹网友Alco写的一个帖子,读来感人,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出如今澳洲华人家庭的一种现象。
来澳探亲的华人长者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是与女婿相处容易,还是与儿媳相处较难,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另外,副标题是由我加上的。
再过一会女婿就下班回来了,老伴显得就越发紧张和忐忑不安了。
事情是这样,昨天女婿新买回来一个砂锅,白白大大的很是不错,可是今天老伴用来一煲汤,得,一个新买的大砂锅,活活的被老伴煲汤烧的汤干了锅也裂了。为此老伴心里很是不得劲,谁说不是呢?家里两个白白吃闲饭店大活人,连个汤都煲不了,还把砂锅烧裂了,女婿回来可怎么说呀?老伴急的直转转,不停问怎么说?
“怎么说,照直说么,你就是说出花来那砂锅也漏了,这么大个人真没用...”我不耐烦的数落老伴。老伴委屈的哭了,不停地擦着眼泪。我知道说的有些重了。
我和老伴这次是一年的签证,也是女儿结婚有家后来的第一次,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虽然女儿是自己的怎么都行,但是女婿就很难说了,在女婿家里要住上一年的时间,心里真是没有底。
来时和老伴商议过,女婿是不能当儿子用的,宁看儿子屁股不看姑爷脸,能住就住,不能住就走。一晃已经来三个多月了,虽然女婿每天话语不多,也是一声爸一声妈地叫着,倒是一直笑脸的,也可能是三个多月里没出什么事儿的缘故,看不出什么,可是现在砂锅坏了,要是单纯弄坏了还好说,可那是把汤熬干后硬烧裂的,能不让人后怕么。
“行了行了,别往心里去了,咱们都老了,人老了忘性就大,他要能理解咱们就继续住,他要真说什么,哪怕是含沙射影的说什么不中听的话咱们就走人,”我安慰着老伴。
晚饭开饭了,和每天一样四菜一汤,四个菜是上了,就是汤没了。
女儿问汤呢?不是买了新砂锅,没煲汤吗?
“啊,是,没有...那什么...,”老伴支支吾吾地解释着。
望着灶台上那个被火烧的黑漆漆的大砂锅,女婿和女儿好像都明白了。女儿的眼睛不停的看着我和老伴,女婿虽然和往常一样夹菜吃饭,但看得出也在沉思着什么,餐桌上静静的,就剩下夹菜和咀嚼的声音了,没有了往日餐桌上那种和谐与宽松。
“好吧,你们都看见了,砂锅让妈妈烧裂了,本想着给你们煲上一锅好汤,早早就把火点着了,可眼睛花了,看不清火苗的大小了,结果...,我们老了忘性大了,不中用了,这种情况说不定以后还会出现的...,”我把事情简单说一遍,一半是述事一半是自责,之后就等着事态的发展了。
老伴低头不语,女儿看着女婿和妈妈说没事没事,似乎在作引导式的发言,虽然嘴上不住说没事,但语音和语气显得那么弱小和无力,我的心凉凉的,此刻真真正正的感觉到生儿子和姑娘的差别了。
“爸爸妈妈别往心里去了,不就是一个砂锅么,坏就坏了吧。”女婿那种少有的沉稳和心平气和的话语,打破了此刻尴尬的局面。
“其实我一进厨房就看见了,但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安慰二老,因为我是姑爷而不是儿子,说好了会风平浪静,说不好可能就会引起矛盾,今天借此机会我也说说心里话。”
“三个多月了,看得出二老是在试着住,二老处处小心翼翼,话不多说,气不大喘,买菜记帐汇报,天天看着我的神情来说话做事...,这还是一家人吗?一家人活的有这么累的吗?二老来这么长时间了,没有坐在一起好好的聊聊天,交流交流,问问儿女们在异国他乡的生、工作和发展,说说二老怎样才能尽快习惯澳洲的生活,如果二老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如果二老把我真当成自己的儿子,今天能为一个砂锅闷闷不乐吗?哪有妈妈打坏个锅儿碗儿的怕儿女们这样那样的...”
女婿的一番话说的我和老伴心里敞亮了,是呀,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非要在中间隔一道墙呢?一个砂锅点小的事儿,主动与沟通一下不就行了吗,干嘛要想的那么复杂呢?难道这就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思维和观念上的代沟吗?
女婿为此提出三点建议:1、一家人要像一家人,不能隔心隔肺的容易出矛盾。2、有事情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抛开两代人之间的代沟。3、鉴于老人随着年高忘性大,以后需要长时间蒸、煮、烧、烤的尽量购买定时的灶具。
砂锅的事情过去了,我和老伴的生活要比以前轻松多了,也快乐的多了,我们否定了临来时的商议,什么姑爷不能当儿子用,儿媳不能当女儿看啦,都是世俗之说,家合才能万事兴,如此世俗之说家怎么能和,事怎么能兴呢?千里迢迢仆奔在异国他乡的女儿,这不就是家吗?我和老伴决定再尽老余之力,让孩子们踏踏实实的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