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星期一
墨市15岁华裔女上周六失踪 父母伤心欲绝 盼其平安归家
据2014年9月8日《The Age》报道,上周六晚,墨尔本15岁的华裔女孩王思甜(Si-Tian Wang,音译)被发现没有回到位于Vermont的家里,父母伤心欲绝地恳求她回家。
王思甜的家人表示她的失踪是极其不寻常的。因为她的年龄,警方对她的失踪表示关注。
“思甜,我们爱你,”父亲何进(Jin He,音译)周一说道,“我们真的希望你能够回家。”
据了解,王思甜可能经常出没于墨尔本CBD的KTV。
警方表示,她在失踪前,可能出现在Bourke和Elizabeth街道附近一家KTV里。
据警方描述,王思甜为亚洲人相貌,身高165cm左右,体形苗条,留着黑色的直长发。失踪时,她身穿灰色羊毛外套、灰色运动裤和黑色运动鞋。
警方呼吁知情人士拨打000提供信息。
王思甜的家人表示她的失踪是极其不寻常的。因为她的年龄,警方对她的失踪表示关注。
“思甜,我们爱你,”父亲何进(Jin He,音译)周一说道,“我们真的希望你能够回家。”
据了解,王思甜可能经常出没于墨尔本CBD的KTV。
警方表示,她在失踪前,可能出现在Bourke和Elizabeth街道附近一家KTV里。
据警方描述,王思甜为亚洲人相貌,身高165cm左右,体形苗条,留着黑色的直长发。失踪时,她身穿灰色羊毛外套、灰色运动裤和黑色运动鞋。
警方呼吁知情人士拨打000提供信息。
澳洲华人家长忧心入托难 等候超两年学费超私校
据2014年09月08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日前,澳洲生产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关于全国复杂托儿系统的改革草案,再次将早期教育领域推到舆论的焦点。
教育无疑是许多华人家长移民澳大利亚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不少普通华人移民家庭来说,早期教育尤其是入托这一块所碰到的种种难处,让他们不吐不快。
在澳洲,关于托儿分几种类型,如托儿中心(Childcare centre)包括全日制(Long Day Care)和临时托儿(Occasional Childcare )等,家庭托儿(Family Care)或者请保姆等。
华人家庭来首选还是托儿中心。通常托儿中心由私人运营商、地方议会,社区组织、雇主或者非营利组织等运营。但是悉尼一些地区,一些托儿中心的等候名单越来越长,让许多家长心急如焚。
华人梁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是因为年幼的孩子排不到家里附近的幼儿园位置,等候超两年,学费超过私校,无奈只能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教育无疑是许多华人家长移民澳大利亚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不少普通华人移民家庭来说,早期教育尤其是入托这一块所碰到的种种难处,让他们不吐不快。
在澳洲,关于托儿分几种类型,如托儿中心(Childcare centre)包括全日制(Long Day Care)和临时托儿(Occasional Childcare )等,家庭托儿(Family Care)或者请保姆等。
华人家庭来首选还是托儿中心。通常托儿中心由私人运营商、地方议会,社区组织、雇主或者非营利组织等运营。但是悉尼一些地区,一些托儿中心的等候名单越来越长,让许多家长心急如焚。
华人梁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是因为年幼的孩子排不到家里附近的幼儿园位置,等候超两年,学费超过私校,无奈只能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两代人育儿观念冲突 引发澳洲华人家庭大战
据2014年09月08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澳洲“80后”华人华侨,许多已过而立之年并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正在或即将面临三代同堂或者同住的局面。但两代人在育儿方面的差异,造成家庭战争时有发生。
育儿观念矛盾不断 公婆气愤回国
今年30岁的张女士与丈夫都是80后独生子女。张女士在悉尼读本科和研究生后留澳发展,与技术移民来澳的先生结婚后育有一子。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已退休,身体状况良好,主动提出赴澳带孙子。
而张女士赴澳多年,一来非常独立,习惯事事亲力亲为,二来已颇为习惯澳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让她在与公婆同住尤其是育儿方面多有冲突之处。
刚开始坐月子时,婆婆不让张女士出阳台吹风、不让她频繁洗头等。考虑到婆婆的出发点是为她好,张女士也都一一接受。
但后来张女士和公婆尤其是婆婆之间,在宝宝的起居饮食和早教等方面多有争执,最后常常闹得不欢而散。张女士虽然是新妈妈,但是做足功课,经常上网查资料、在妈妈群里交流等,然后把一些育儿经验告诉婆婆。不曾想婆婆认为张女士此举是批评、不信任以及嫌弃她。
在宝宝半岁时张女士开始上班,随着碰面的时间减少,张女士和婆婆的摩擦也有所减少。可是有一次张女士发现婆婆偷偷给孩子吃钙片,因为认为孩子毛发稀疏且7个月大还不会坐是因为缺钙。
张女士强烈反对乱补,婆媳二人为此吵过几次,但婆婆仍然坚持,最终大吵一场,10多天没有讲话。后来体检出来孩子一切正常。
公婆第二次赴澳,那时张女士的儿子已将近两岁。张女士认为孩子应该参加集体生活,便让其去幼儿园。但是公婆坚决反对,认为孩子还小,上幼儿园易生病,而且既然有老人帮忙带,那就没有必要每天自付100多元送孩子去幼儿园。
公婆说,如果张女士坚持送就是变着法子赶他们回国。但张女士坚持送5天,她并不想宝宝跟在老人身边太多时间,怕被宠坏。
对此公婆非常生气,在悉尼住了不到1个月就回国。张女士说,她和公婆没有什么私人矛盾,所有的争执都是因为带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到底谁才是妈妈?其它方面我都可以尽量顺从老人的意思,但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身为父母,为什么不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带孩子呢?”张女士说。
妈妈要照看费 女儿成夹心人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人认为小孩子一岁之前两代人最容易滋生矛盾,因为这是不少家庭第一次面临三代同堂的问题。
在悉尼,不少新移民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通常是一大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些家庭也就出现了一些矛盾。
华人赵女士是一位新晋妈妈,她的妈妈也办理移民来到悉尼,帮忙照看孩子。但是赵女士的妈妈表示,她帮忙带孩子,女儿一家应该给她照看外孙女的费用。她说,在悉尼上幼儿园也要100多元一天,这钱给外人还不如给自己人。而妈妈的这个要求给赵女士夫妇俩的关系带来微妙的变化。
因为赵女士的女儿刚出生时,是公婆过来带孩子一年。公婆不但自出往返机票费用,而且还带了一大笔钱过来,不但给儿媳和孙女买了许多用品,还为家庭支付了大部分的生活费。
后来公婆回国,赵女士夫妇也给了他们一笔钱表示心意,公婆接了这笔钱,但在出发前又全部悄悄放在赵女士的手提袋里,说是给孙女的红包,对此赵女士非常感激。虽然两代人期间也或多或少有些矛盾,但基本还是相安无事。
而赵女士的妈妈单身一人,虽然公婆年龄较大,但考虑在国内两个人互相有照应,于是赵女士和丈夫就先为赵女士的妈妈办理了付费移民,费用由小两口出。当时小两口在悉尼买独立屋时,赵女士的妈妈也给了一些钱,但是公婆给的更多。
赵女士能感觉到丈夫心里有疙瘩。他对赵女士说:“我们愿意给你妈钱花,既然帮她办理移民,她的养老问题我们就包下来了,平常生活费都放在抽屉里她可以自由花。但她这样开口要,还是以带孙的名义要,也太不合适了吧。”
赵女士成了妈妈和丈夫之间的夹心人,她说,妈妈是付费移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福利领,而且又要在此常住。也许因为如此,老人家觉得心慌,希望有钱在手。
五大类型(外)祖父母逐个看
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些妈妈们,大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想法,但是也许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故事又将是另外一个版本。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80后多为独生子女的双重原因下,(外)祖父母在孙辈成长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家庭分工对家庭带来的影响需要重视。
根据专家的分析,大致来说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正规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非常有兴趣参与(外)孙子女的活动,但并不介入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将父母的职权和角色留给子女,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会照顾孩子,提供帮助。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多数的家庭是非常欢迎这一类型的老人,认为非常理想。
二是寻趣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与(外)孙子女之间是一种随意、游戏式的交往,喜欢与孩子玩笑嘻闹,且视(外)祖父母的角色是一种休闲性的活动。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家庭反映此类老人并不多见。
三是替代父母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此类型的老人在儿女工作时承担主要照顾孩子的职责,更甚者是取代了父母的角色。
这一类型在华人社区中颇为多见。华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实属不易,更不愿在生儿育女后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或者辛苦打拼出的天空。
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小孩年幼时,有老人帮忙照看无疑是解决方法之一。更甚者有新移民将孩子送回国内,由家中老人全职担任“父母”的角色,但也因此产生种种社会问题。
四是家庭智库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比较有权威,通常是因为有技艺与能力,或者由其社会、经济地位和较多的资源所形成。
孙子及父母都服从年长的权威人物。老人在家庭事务中具有主导权和决策能力,即便是成年子女仍会遵从他们的意愿和决定。
一些华人家庭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处理育儿代沟时,从属于经济能力的话语权不能忽视。父母与子女在经济上不构成相互依赖关系时,矛盾并不会过度尖锐。
但如果形成过度依赖的关系,对于新移民家庭而言,不管是育儿也好、其它家庭事务也好,话语权自然会发生倾斜。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是一种现实。
五是疏远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与(外)孙子女的互动较少,更多地是关注自身的生活状况。他们通常与(外)孙子女们很少接触,也许在生日和节日时才相聚。有时居住相距太远也会产生疏远型(外)祖父母型态。这种类型老人在华人社区中也有出现。
专家分析:时空差异重叠加剧矛盾
对于这种由育儿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家庭问题,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普遍纠结的问题。其实不仅澳洲有,这个现象在中国家庭中也普遍存在。只是在澳洲,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如果把大背景放在国内,撇开个性、特殊背景或者经济问题等,育儿矛盾大部分是一个代沟问题,两代人不同的育儿经验发生碰撞,这代沟是时间差。
但在澳洲,还要加上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碰撞,也就是空间差。当时空差异重叠,育儿理念差异会更为放大,矛盾会更加鲜明。
有的年轻华人来澳后看到当地普遍存在的年轻人独立育儿的艰辛,对父母或公婆不远万里来澳,为了帮助带孩子,承受异国他乡的孤独与隔膜,一些年轻人会十分感恩。因此也有不少和谐相处的家庭,但不和谐的家庭更多。
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但产生矛盾的具体原因和爆发原因却千差万别。史教授分析,如果是外婆来带孩子,一般矛盾不会太大,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新妈妈毕竟是外婆带大的,而且新妈妈对故乡的一切,包括育儿的方式都有记忆,甚至是温馨的记忆。
因此,即便来到澳洲,思想观念西化了,与老一辈产生很大的隔阂,但至少新妈妈可以理解,自己的妈妈把自己带大,如果有巨大的错误,自己怎么会一直好好地生活呢?
更主要的是,新妈妈绝对相信自己的妈妈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是婆婆和媳妇的相处,矛盾则有可能激化,误解可能很深,育儿方式差别有可能上升到是否对孩子负责任的高度,甚至发展成深仇大恨。
老人父母智对家庭矛盾
以前有句老话说“干活要亲身,育儿要亲人”。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照顾虽然放心,但往往因为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及教养方式的差异,加上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而发生各种家庭冲突在华人社区不胜枚举。
有的华人年轻父母表示,首先不要认为自己的父母或者公婆帮忙带小孩是理所当然,应心怀感恩。因为带孩子不是老人的法律义务,而是父母心疼儿女,为减轻儿女的生活压力前来帮忙。
其次建议有意欲将长辈接来照顾幼儿的家庭,最好事先把情况摊开说清楚,什么事情希望老人帮手,什么事情希望自己亲力亲为。
有的老人则表示,如果是真的抱着帮助自己儿女分担的想法来到澳洲带孩子,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不要倚老卖老,更不要事事插手家庭。可以给建议,但不能强求儿女或者儿媳女婿一定要听自己的。
另外,老人也要有自己的圈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必总盯着儿孙的一举一动,大家都辛苦。更没有必要隔山隔海与家乡亲人抱怨,有什么事情大家摊开来说,解开心结。
专家也建议婆婆到了澳洲,要学会做媳妇,尽量学会让媳妇做婆婆,同时也呼吁年轻媳妇要好好理解婆婆的好心。
育儿观念矛盾不断 公婆气愤回国
今年30岁的张女士与丈夫都是80后独生子女。张女士在悉尼读本科和研究生后留澳发展,与技术移民来澳的先生结婚后育有一子。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已退休,身体状况良好,主动提出赴澳带孙子。
而张女士赴澳多年,一来非常独立,习惯事事亲力亲为,二来已颇为习惯澳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让她在与公婆同住尤其是育儿方面多有冲突之处。
刚开始坐月子时,婆婆不让张女士出阳台吹风、不让她频繁洗头等。考虑到婆婆的出发点是为她好,张女士也都一一接受。
但后来张女士和公婆尤其是婆婆之间,在宝宝的起居饮食和早教等方面多有争执,最后常常闹得不欢而散。张女士虽然是新妈妈,但是做足功课,经常上网查资料、在妈妈群里交流等,然后把一些育儿经验告诉婆婆。不曾想婆婆认为张女士此举是批评、不信任以及嫌弃她。
在宝宝半岁时张女士开始上班,随着碰面的时间减少,张女士和婆婆的摩擦也有所减少。可是有一次张女士发现婆婆偷偷给孩子吃钙片,因为认为孩子毛发稀疏且7个月大还不会坐是因为缺钙。
张女士强烈反对乱补,婆媳二人为此吵过几次,但婆婆仍然坚持,最终大吵一场,10多天没有讲话。后来体检出来孩子一切正常。
公婆第二次赴澳,那时张女士的儿子已将近两岁。张女士认为孩子应该参加集体生活,便让其去幼儿园。但是公婆坚决反对,认为孩子还小,上幼儿园易生病,而且既然有老人帮忙带,那就没有必要每天自付100多元送孩子去幼儿园。
公婆说,如果张女士坚持送就是变着法子赶他们回国。但张女士坚持送5天,她并不想宝宝跟在老人身边太多时间,怕被宠坏。
对此公婆非常生气,在悉尼住了不到1个月就回国。张女士说,她和公婆没有什么私人矛盾,所有的争执都是因为带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到底谁才是妈妈?其它方面我都可以尽量顺从老人的意思,但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身为父母,为什么不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带孩子呢?”张女士说。
妈妈要照看费 女儿成夹心人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人认为小孩子一岁之前两代人最容易滋生矛盾,因为这是不少家庭第一次面临三代同堂的问题。
在悉尼,不少新移民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通常是一大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些家庭也就出现了一些矛盾。
华人赵女士是一位新晋妈妈,她的妈妈也办理移民来到悉尼,帮忙照看孩子。但是赵女士的妈妈表示,她帮忙带孩子,女儿一家应该给她照看外孙女的费用。她说,在悉尼上幼儿园也要100多元一天,这钱给外人还不如给自己人。而妈妈的这个要求给赵女士夫妇俩的关系带来微妙的变化。
因为赵女士的女儿刚出生时,是公婆过来带孩子一年。公婆不但自出往返机票费用,而且还带了一大笔钱过来,不但给儿媳和孙女买了许多用品,还为家庭支付了大部分的生活费。
后来公婆回国,赵女士夫妇也给了他们一笔钱表示心意,公婆接了这笔钱,但在出发前又全部悄悄放在赵女士的手提袋里,说是给孙女的红包,对此赵女士非常感激。虽然两代人期间也或多或少有些矛盾,但基本还是相安无事。
而赵女士的妈妈单身一人,虽然公婆年龄较大,但考虑在国内两个人互相有照应,于是赵女士和丈夫就先为赵女士的妈妈办理了付费移民,费用由小两口出。当时小两口在悉尼买独立屋时,赵女士的妈妈也给了一些钱,但是公婆给的更多。
赵女士能感觉到丈夫心里有疙瘩。他对赵女士说:“我们愿意给你妈钱花,既然帮她办理移民,她的养老问题我们就包下来了,平常生活费都放在抽屉里她可以自由花。但她这样开口要,还是以带孙的名义要,也太不合适了吧。”
赵女士成了妈妈和丈夫之间的夹心人,她说,妈妈是付费移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福利领,而且又要在此常住。也许因为如此,老人家觉得心慌,希望有钱在手。
五大类型(外)祖父母逐个看
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些妈妈们,大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想法,但是也许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故事又将是另外一个版本。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80后多为独生子女的双重原因下,(外)祖父母在孙辈成长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家庭分工对家庭带来的影响需要重视。
根据专家的分析,大致来说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正规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非常有兴趣参与(外)孙子女的活动,但并不介入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将父母的职权和角色留给子女,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会照顾孩子,提供帮助。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多数的家庭是非常欢迎这一类型的老人,认为非常理想。
二是寻趣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与(外)孙子女之间是一种随意、游戏式的交往,喜欢与孩子玩笑嘻闹,且视(外)祖父母的角色是一种休闲性的活动。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家庭反映此类老人并不多见。
三是替代父母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此类型的老人在儿女工作时承担主要照顾孩子的职责,更甚者是取代了父母的角色。
这一类型在华人社区中颇为多见。华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实属不易,更不愿在生儿育女后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或者辛苦打拼出的天空。
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小孩年幼时,有老人帮忙照看无疑是解决方法之一。更甚者有新移民将孩子送回国内,由家中老人全职担任“父母”的角色,但也因此产生种种社会问题。
四是家庭智库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比较有权威,通常是因为有技艺与能力,或者由其社会、经济地位和较多的资源所形成。
孙子及父母都服从年长的权威人物。老人在家庭事务中具有主导权和决策能力,即便是成年子女仍会遵从他们的意愿和决定。
一些华人家庭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处理育儿代沟时,从属于经济能力的话语权不能忽视。父母与子女在经济上不构成相互依赖关系时,矛盾并不会过度尖锐。
但如果形成过度依赖的关系,对于新移民家庭而言,不管是育儿也好、其它家庭事务也好,话语权自然会发生倾斜。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是一种现实。
五是疏远型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这类型的老人与(外)孙子女的互动较少,更多地是关注自身的生活状况。他们通常与(外)孙子女们很少接触,也许在生日和节日时才相聚。有时居住相距太远也会产生疏远型(外)祖父母型态。这种类型老人在华人社区中也有出现。
专家分析:时空差异重叠加剧矛盾
对于这种由育儿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家庭问题,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普遍纠结的问题。其实不仅澳洲有,这个现象在中国家庭中也普遍存在。只是在澳洲,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如果把大背景放在国内,撇开个性、特殊背景或者经济问题等,育儿矛盾大部分是一个代沟问题,两代人不同的育儿经验发生碰撞,这代沟是时间差。
但在澳洲,还要加上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碰撞,也就是空间差。当时空差异重叠,育儿理念差异会更为放大,矛盾会更加鲜明。
有的年轻华人来澳后看到当地普遍存在的年轻人独立育儿的艰辛,对父母或公婆不远万里来澳,为了帮助带孩子,承受异国他乡的孤独与隔膜,一些年轻人会十分感恩。因此也有不少和谐相处的家庭,但不和谐的家庭更多。
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但产生矛盾的具体原因和爆发原因却千差万别。史教授分析,如果是外婆来带孩子,一般矛盾不会太大,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新妈妈毕竟是外婆带大的,而且新妈妈对故乡的一切,包括育儿的方式都有记忆,甚至是温馨的记忆。
因此,即便来到澳洲,思想观念西化了,与老一辈产生很大的隔阂,但至少新妈妈可以理解,自己的妈妈把自己带大,如果有巨大的错误,自己怎么会一直好好地生活呢?
更主要的是,新妈妈绝对相信自己的妈妈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是婆婆和媳妇的相处,矛盾则有可能激化,误解可能很深,育儿方式差别有可能上升到是否对孩子负责任的高度,甚至发展成深仇大恨。
老人父母智对家庭矛盾
以前有句老话说“干活要亲身,育儿要亲人”。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照顾虽然放心,但往往因为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及教养方式的差异,加上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而发生各种家庭冲突在华人社区不胜枚举。
有的华人年轻父母表示,首先不要认为自己的父母或者公婆帮忙带小孩是理所当然,应心怀感恩。因为带孩子不是老人的法律义务,而是父母心疼儿女,为减轻儿女的生活压力前来帮忙。
其次建议有意欲将长辈接来照顾幼儿的家庭,最好事先把情况摊开说清楚,什么事情希望老人帮手,什么事情希望自己亲力亲为。
有的老人则表示,如果是真的抱着帮助自己儿女分担的想法来到澳洲带孩子,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不要倚老卖老,更不要事事插手家庭。可以给建议,但不能强求儿女或者儿媳女婿一定要听自己的。
另外,老人也要有自己的圈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必总盯着儿孙的一举一动,大家都辛苦。更没有必要隔山隔海与家乡亲人抱怨,有什么事情大家摊开来说,解开心结。
专家也建议婆婆到了澳洲,要学会做媳妇,尽量学会让媳妇做婆婆,同时也呼吁年轻媳妇要好好理解婆婆的好心。
前银行家警告澳洲金融风险集中在房地产
金融系统调查(Financial System Inquiry)机构主席莫瑞(David Murray)表示, 澳洲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上。
据澳洲广播公司报导,在澳洲电视台的商业节目中,莫瑞警告道,澳洲的银行仍十分依赖外国的资金来资助家庭和企业贷款,这意味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现金会枯竭。”
莫瑞说:“澳洲的系统是一个管理良好的系统,是一个资金良好的体系,但对我们来说的问题是,首先,我们可能会受到我们经济之外的事件的打击;其次,在任何的银行系统中都会依赖于常见的担保形式。”
他说:“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担保是住宅房地产或商业房地产。系统中的所有银行都依赖于这种担保形式,因此,如果某种原因这些担保的价值下跌,就会出现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能够影响到整个系统中的所有金融机构。”
澳洲储备银行在提交给莫瑞的报告中认为,应考虑对以自我管理养老基金贷款的方式重新引入禁令。该种贷款经常被用于购买房地产。
莫瑞的调查机构在中期报告中提出了重新引入这一禁令的想法,而莫瑞也似乎倾向于赞成这样的想法。
据澳洲广播公司报导,在澳洲电视台的商业节目中,莫瑞警告道,澳洲的银行仍十分依赖外国的资金来资助家庭和企业贷款,这意味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现金会枯竭。”
莫瑞说:“澳洲的系统是一个管理良好的系统,是一个资金良好的体系,但对我们来说的问题是,首先,我们可能会受到我们经济之外的事件的打击;其次,在任何的银行系统中都会依赖于常见的担保形式。”
他说:“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担保是住宅房地产或商业房地产。系统中的所有银行都依赖于这种担保形式,因此,如果某种原因这些担保的价值下跌,就会出现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能够影响到整个系统中的所有金融机构。”
澳洲储备银行在提交给莫瑞的报告中认为,应考虑对以自我管理养老基金贷款的方式重新引入禁令。该种贷款经常被用于购买房地产。
莫瑞的调查机构在中期报告中提出了重新引入这一禁令的想法,而莫瑞也似乎倾向于赞成这样的想法。
澳洲三分之一首次购房者靠父母资助定金
在澳洲三分之一的首次购房者由父母资助一笔定金买房。贷款机构表示,这种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澳洲新闻有限公司报导,为了帮助孩子们拥有房产,澳洲的父母们一年总共要支付1.22亿澳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首次购房者因此免于遭受努力存款以支付首期的财务困境。
根据贷款机构的调查显示,多达80%的房产买家从自己父母那里获得了某些形式的财务资助,或是一笔定金,或是免息贷款,或是作为担保人。
由于房价每年以约10%的速度上涨,而且借贷标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变得越来越紧,以及投资者正在将首次购房者排挤出市场,更多的家长愿意帮助孩子支付买房定金。
位于布里斯本的房贷经纪机构Expert Lending公司的合伙人希尔(Andrew Hill)称,有很多婴儿潮世代的澳洲人,其成年子女现在都到了成家购房为头等大事的年纪。
希尔说,其公司有大约30%的首次购房申请需要父母帮助才能达到首期付款线。这一数据与布里斯本、悉尼和墨尔本的银行及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数字一致。
在10年前,靠父母资助买房的首次购房者的比例为10%;而在20年前,几乎没有父母帮助子女支付定金。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购房者作为礼物所得到的定金在获得贷款批准的情况已超过了依赖父母住房的股权来申请房贷,因为这对于,如果出现不理想状况如拖欠还款或离婚的家庭来说,财务上会更干净些,”希尔说。
他称,父母帮子女支付定金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昂贵的贷款人抵押保险(LMI),而买家也可以比那些需要自己存首期付款的买家提前数年进入房产市场。
悉尼凯利维尔(Kellyvill)区LJ Hooker房地产公司房产经纪谭(Sue Tam)表示,父母为孩子们支付首期付款的10%是很平常的事,有时候一些家长出的会更多。
“现在父母帮助已变得很普遍了,但很难在这方面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首次购房者都会告诉你,他们的父母帮助自己出了一部份的定金,所以,实际上的比例可能会比三分之一还高,”谭说。
悉尼新婚的艾恩和蕾•普特瑞夫妇(Ian、Leigh Putteril)是这些幸运的首次购房者之一,他们上个月在家人的帮助下在科摩(Como)区购买了一栋房产。
30岁的艾恩说,双方父母给予他们的财务资助,这样他们就能买到一栋独立房,而不是公寓房。
“蕾的父母允许我们使用他们住房的股权,所以我们不必支付贷款人抵押保险,我的父母作为礼物给了我们一笔钱,帮助我们支付首期付款。”
“我们很难向他们开口,但我们知道在买房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帮助我们。现在的结果很不错,”他说,“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能够尽早地进入房产市场,而且买到了一栋独立房而不是公寓房。”
与此同时,网络银行ING Direct表示,该公司正有越来越多的首次购房者在寻求亲属的帮助购买房产。
公司发言人阿诺特(John Arnott)表示,贷款人记录显示,客户中提交礼物政策声明的人数比一年前增加了15%,该声明确认这项礼物无需偿还。
据澳洲新闻有限公司报导,为了帮助孩子们拥有房产,澳洲的父母们一年总共要支付1.22亿澳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首次购房者因此免于遭受努力存款以支付首期的财务困境。
根据贷款机构的调查显示,多达80%的房产买家从自己父母那里获得了某些形式的财务资助,或是一笔定金,或是免息贷款,或是作为担保人。
由于房价每年以约10%的速度上涨,而且借贷标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变得越来越紧,以及投资者正在将首次购房者排挤出市场,更多的家长愿意帮助孩子支付买房定金。
位于布里斯本的房贷经纪机构Expert Lending公司的合伙人希尔(Andrew Hill)称,有很多婴儿潮世代的澳洲人,其成年子女现在都到了成家购房为头等大事的年纪。
希尔说,其公司有大约30%的首次购房申请需要父母帮助才能达到首期付款线。这一数据与布里斯本、悉尼和墨尔本的银行及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数字一致。
在10年前,靠父母资助买房的首次购房者的比例为10%;而在20年前,几乎没有父母帮助子女支付定金。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购房者作为礼物所得到的定金在获得贷款批准的情况已超过了依赖父母住房的股权来申请房贷,因为这对于,如果出现不理想状况如拖欠还款或离婚的家庭来说,财务上会更干净些,”希尔说。
他称,父母帮子女支付定金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昂贵的贷款人抵押保险(LMI),而买家也可以比那些需要自己存首期付款的买家提前数年进入房产市场。
悉尼凯利维尔(Kellyvill)区LJ Hooker房地产公司房产经纪谭(Sue Tam)表示,父母为孩子们支付首期付款的10%是很平常的事,有时候一些家长出的会更多。
“现在父母帮助已变得很普遍了,但很难在这方面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首次购房者都会告诉你,他们的父母帮助自己出了一部份的定金,所以,实际上的比例可能会比三分之一还高,”谭说。
悉尼新婚的艾恩和蕾•普特瑞夫妇(Ian、Leigh Putteril)是这些幸运的首次购房者之一,他们上个月在家人的帮助下在科摩(Como)区购买了一栋房产。
30岁的艾恩说,双方父母给予他们的财务资助,这样他们就能买到一栋独立房,而不是公寓房。
“蕾的父母允许我们使用他们住房的股权,所以我们不必支付贷款人抵押保险,我的父母作为礼物给了我们一笔钱,帮助我们支付首期付款。”
“我们很难向他们开口,但我们知道在买房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帮助我们。现在的结果很不错,”他说,“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能够尽早地进入房产市场,而且买到了一栋独立房而不是公寓房。”
与此同时,网络银行ING Direct表示,该公司正有越来越多的首次购房者在寻求亲属的帮助购买房产。
公司发言人阿诺特(John Arnott)表示,贷款人记录显示,客户中提交礼物政策声明的人数比一年前增加了15%,该声明确认这项礼物无需偿还。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中方愿意成澳大利亚最真诚朋友
据2014年09月0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7日同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在悉尼举行第二轮中澳外交与战略对话前共见记者时表示,中澳关系需要互利和互信两支翅膀,两翼并进,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王毅表示,澳大利亚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区大国,是中国大周边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中方欢迎并支持澳大利亚进一步理解亚洲,融入亚洲,也愿意看到澳大利亚在东西方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积极作用。
王毅指出,中澳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但世界正是因为彼此不同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中国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是指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可以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并能寻求更高远目标的一致。中澳也应如此,承认不同,超越不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中国也许不是澳方目前最亲密的朋友,但中方愿意成为澳方最真诚的朋友。
王毅表示,中澳关系的现状是好的,中国已成为澳最大经贸合作伙伴、最大留学生来源国、最大旅游收入来源地。双方的合作不断拓展,利益不断融合。我此次来澳出席外交与战略对话的目的,就是与澳方探讨如何巩固深化传统领域合作,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合作,培育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增进我们之间的政治互信,推进我们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为中澳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久动力。
王毅说,中澳关系起飞需要互利和互信两支翅膀,两翼并进,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为此,我愿与毕晓普女士深入探讨两国战略伙伴的新定位,两国贸易投资合作的新蓝图,两国人民交往的新规划,尤其是做好两国领导人高层交往的各项准备。
王毅表示,澳大利亚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区大国,是中国大周边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中方欢迎并支持澳大利亚进一步理解亚洲,融入亚洲,也愿意看到澳大利亚在东西方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积极作用。
王毅指出,中澳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但世界正是因为彼此不同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中国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是指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可以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并能寻求更高远目标的一致。中澳也应如此,承认不同,超越不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中国也许不是澳方目前最亲密的朋友,但中方愿意成为澳方最真诚的朋友。
王毅表示,中澳关系的现状是好的,中国已成为澳最大经贸合作伙伴、最大留学生来源国、最大旅游收入来源地。双方的合作不断拓展,利益不断融合。我此次来澳出席外交与战略对话的目的,就是与澳方探讨如何巩固深化传统领域合作,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合作,培育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增进我们之间的政治互信,推进我们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为中澳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久动力。
王毅说,中澳关系起飞需要互利和互信两支翅膀,两翼并进,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为此,我愿与毕晓普女士深入探讨两国战略伙伴的新定位,两国贸易投资合作的新蓝图,两国人民交往的新规划,尤其是做好两国领导人高层交往的各项准备。
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将斥巨资继续搜寻马航MH370
据国际在线消息,9月6号,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和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马来西亚行政首都布特拉加亚举行了会谈。双方就搜寻马航MH370客机的后续工作,以及失事的Mh17航班的取证和鉴定工作进行了商讨。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6号特抵达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这是他就任澳大利亚总理一年来第一次到访马来西亚。两国总理重点讨论了两国在贸易、投资、教育、国防和安全等领域开展双边合作,就双方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两位总理同时表示,两国将在处理马航MH370和Mh17航班事件上继续合作。阿博特介绍,对于马航MH370客机下一阶段的搜寻工作,将在两周后开始,澳方将动用所有人力所及的手段对划定区域展开搜寻。纳吉布对澳方在搜寻MH370航班上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两国将分别投入6000万澳元,约合3亿5千万人民币,并表示两国将继续努力进行搜寻工作。
阿博特还在记者会上说,澳大利亚政府有意在澳洲西海岸为MH370航班机上人员立一座纪念碑,但是此举需尊重马来西亚和机上人员家属意愿。
在6号的记者会上,两国总理一致表示,要赶在入冬前尽快派遣调查人员重返乌克兰东部的飞机坠毁地点,目前现场可能遗留下来的证据对于还原事实真相和找出真正的袭击者至关重要。
由于事发地点附近的冲突加剧,澳大利亚的调查人员在八月份被迫中断了调查取证,阿博特表示,目前现场可能仍然有机上人员的遗留物,应该将这些物品交还给他们的家人。
纳吉布还透露,目前已获得有关该事件颇具结论性的情况报告,马来西亚和国际调查组正在努力收集进一步的物证。一旦物证收集完成,马来西亚将要求对该事件进行全面、独立和透明的调查工作。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6号特抵达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这是他就任澳大利亚总理一年来第一次到访马来西亚。两国总理重点讨论了两国在贸易、投资、教育、国防和安全等领域开展双边合作,就双方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两位总理同时表示,两国将在处理马航MH370和Mh17航班事件上继续合作。阿博特介绍,对于马航MH370客机下一阶段的搜寻工作,将在两周后开始,澳方将动用所有人力所及的手段对划定区域展开搜寻。纳吉布对澳方在搜寻MH370航班上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两国将分别投入6000万澳元,约合3亿5千万人民币,并表示两国将继续努力进行搜寻工作。
阿博特还在记者会上说,澳大利亚政府有意在澳洲西海岸为MH370航班机上人员立一座纪念碑,但是此举需尊重马来西亚和机上人员家属意愿。
在6号的记者会上,两国总理一致表示,要赶在入冬前尽快派遣调查人员重返乌克兰东部的飞机坠毁地点,目前现场可能遗留下来的证据对于还原事实真相和找出真正的袭击者至关重要。
由于事发地点附近的冲突加剧,澳大利亚的调查人员在八月份被迫中断了调查取证,阿博特表示,目前现场可能仍然有机上人员的遗留物,应该将这些物品交还给他们的家人。
纳吉布还透露,目前已获得有关该事件颇具结论性的情况报告,马来西亚和国际调查组正在努力收集进一步的物证。一旦物证收集完成,马来西亚将要求对该事件进行全面、独立和透明的调查工作。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