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是哥哥在中国山东教英文的原因,2002年,金江放弃了去欧洲旅游的想法,决定到山东的淄博走一走。抱着对东方国度的好奇,当时连一句中文都还不会说的他,仅仅夹着一本汉语学习手册就踏上了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
在不到两年的时光里,金江在淄博当起了“小外教”。同时,中文环境促使这个语言天赋极强的少年很快地掌握了汉语的日常沟通,只是一口正宗的山东话在日后着实让他的大学中文老师头疼了一阵。也是那时候,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旅游,当看到天安门广场时,他用“神圣”来形容那时的感觉。北京的大气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了金江,他与北京的缘分也从那一刻悄然开始。
20岁那年,“只会说、不会写中文”的金江返回了澳大利亚悉尼,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过去两年的体验似乎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他主修了中文和国际关系。第二次的中国之行则是金江到清华大学做交换生的一年。这一次他在北京的“深度游”让他更多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他彻彻底底地爱上了这座古都。
在清华留学期间,金江主修中国文化史,逐渐爱上了儒家文化。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他不和留学生混在一起,而是在北京的居民小区租了一间小屋,经常和周围的老北京“套磁”,还专门跑去附近的川菜馆学做川菜,晚上则在屋里看《雍正王朝》,读毛主席诗词。爱听邓丽君最开始也是因为她咬字清晰,“能得懂”。就这样,金江与中国的缘分一点点在加深。
学成归来的金江后来以班里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在25岁那年就成为了澳大利亚中国商会最年轻的CEO。
2012年,金江回到母校新南威尔士大学,担任中国战略发展部主任以及孔子学院院长。其中在中国战略发展部,他主要负责所有与中国有关的合作与交流,包括政府间互访、校际间互访、大学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合作等等。在孔子学院,他曾组织多场活动宣传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
可以说,金江赴华留学的经历让他更了解中国人,特别是一般老百姓的想法,这对他日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现在,金江经常穿梭于南北半球,最近的一次出差,他在中国20天内跑了12座城市,即便再累,他也觉得很值得、有意义。他说,促进中澳间友好关系将会是他一生的事业。
当然,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男孩儿怎能不爱中国姑娘。金江的未婚妻就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大妞。他们邂逅于西澳,相识相恋已有5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流利的中文和金江身上浓浓的中国情结,让他的未婚妻从未感到文化差异,她常说,“我一直没把金江当外国人看,他比我还要了解中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