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成为单身男女春节期间的签名档留言。当“每逢佳节被逼婚”成为孩子们惧怕回家过年的“烦恼”时,父辈们的确需要反思操之过急和唠唠叨叨的失当之举。不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毕竟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份难以释怀的亲情牵挂。为人子女者应当给予理解和包容,不满时就说出来或者给予善意“警告”。千万别以“不回应”、“玩失踪”的极端方式伤害父母的亲情爱意。
“广告唤儿”也是对缺乏自控力的不明智父母的警示,把孩子“逼婚”逼到这份儿上,其父母也真应该“幡然醒悟”:孩子大了,由他去吧!婚姻讲究缘分,急不得!与其如此纠结不如果断放弃,放手让孩子享受“我的青春我做主”的自由,如何不是一种母爱亲情?何必让“逼婚”成为青春男女避之不及的烦恼。期待“不逼婚”、“不催生”成为新时代父母的明智选择和社会时尚。
与“被逼婚”成为春节一景相关联的,还有对“剩男剩女”社会现象的务实反思。应该说,“催生”、“逼婚”缘于大龄男女的“单身”现实,而造成“剩男剩女”的累积,更有着多个层面的因素考量。比如就业难、婚恋观、生活压力、婚姻成本,等等,日前甚至有人将其归咎于“学制时间长”。走出“逼婚”尴尬,还需破解“剩男剩女”之困,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为社会常态。不过,解决之道当在尊重意愿基础上的疏导引领而不是强制逼迫。
“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封海外媒体的“广告唤儿”家书,见证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伟大母爱,更不失为对人伦亲情的诠释与警示。它既应成为对儿女时刻怀抱感恩之心的触动与唤醒,别把“逼婚”当作不回家过年的理由;也应当是天下所有父母承诺“不逼婚”的宣示与保证,别让亲情表达呈现畸形或误入歧途;更需要成为社会反思婚姻观念、破解社会隐忧的警示与契机。这便是围观“给儿书”的意义所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