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澳洲华人精算师郭生祥:我的根在中国

据2014年05月2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他20多年致力研究信用科学研究,被称为“信用经济学教父”。
  
他1996年移民澳洲,现为澳大利亚储备银行OMO市场主任精算师,但称自己永远是“江汉平原上的放牛娃”。
  
郭生祥,1968年出生于湖北洪湖峰口,现为澳大利亚籍华人。他用20多年的时间构架了庞大而复杂的信用经济科学体系,旅居海外却密切关注中国内地的变化,不断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关心照料着上百个中国留学生的学业生活。
  
2014年,郭生祥提出最新研究“大地现代函数”,尝试用函数思维破析中国内地的城乡发展难题。

近日,中新网记者专访了郭生祥。他讲述了自己和数学的不解之缘,剖析了大数据时代的新机遇,也抒发了“根在中国”的思乡情。
  
“类似抓阄抓到了经济学”
  
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精算师,郭生祥小时候却并非“数学天才”,甚至得不到数学老师的喜爱。
  
“有时考100分,有时却只能考‘零蛋’”,郭生祥津津乐道幼年的求学经历。1988年郭生祥从武汉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在重庆大学边教书边攻读在职研究生。选择经济学被郭生祥称为“偶然”,爱上数学则是工作后的事情。
  
“80年代,我类似抓阄抓到了经济学,脑子里不存在哪个专业好;等到工作后,才觉得许多知识是生产、生活中必须的,结合实际后,才显得那么新鲜、刺激,于是再学习的劲头就抑制不住了。”
  
1990年郭生祥前往美国冈查加大学,攻读金融博士学位。“我突然发现大多数美国人数学很不好,自己一下就成了矮个子里的高个子。”郭生祥笑着说。
  
自此,郭生祥开始了20多年的“信用经济学”研究。“留学后不久,很快不满足于保险领域的精算研究,于是想把精算用到信用、货币上”,郭生祥说,自己对信用的研究,既从信仰的角度、也从交易的角度出发,前者与根本的诚信有关。
  
几十年来,他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将研究推广到脑神经研究、行为学研究及数学中的概率、排列与组合研究等,他先后成为货币精算、信仰比较学、信用精算、金融中心学、发展悖论、信用物质、信用数学等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并著有《信用经济学》、《定价全球化》等10多部理论专著,被业界称为“信用经济学教父”。
  
“我有上百个干儿女”
  
“我是江汉平原上的放牛娃”,郭生祥总是这样介绍自己。
  
1996年移民澳大利亚后,10多年来郭生祥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变化,他多次给海南、湖北、西藏等地捐赠善款。从上世纪末1999年起,郭生祥先后给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全国金融系统、北京市政府、福建省政府等单位讲学,不断为中国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1997年,他构建分析亚洲金融风暴追踪模式,成功为澳、美有关方面形成百亿美元对冲基金;2006年,他对中国构建人民币海外金融中心提出全球布点、全球互动的建议。
  
2011年他建言中国财税改革,建议中央政府可对重点项目实现“中心化财税管理制度”,即点对点财务管理。
  
2013年他建议国有资本经营变直接经营为间接经营,但强调决策参与和监管,建议最后成立专门的中国国有股权、债权流动性管理资金池,汇集成中国国有资本间接经营基金……
  
郭生祥曾获过无数奖项,“大多数已经不记得了”,但全国侨联2012年颁发给他的“建言献策”特等奖证书却一直被他珍藏,“祖国给予的荣誉证明着我的根在那里!”
  
近20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人在异乡遭遇的坎坷、遇到的困难甚至歧视,激发了郭生祥的智慧和勇气,也让他一直对澳洲的中国留学生照顾有加。
  
“我有上百个干儿女,他们都是在澳洲读书的中国小孩。”谈到在澳洲的这些中国孩子,郭生祥脸上洋溢着幸福。
  
每到周末,尤其是春节、中秋等中国节假日,郭生祥澳洲的家中总是人声鼎沸,聚满了中国留学生。围坐在古色古香的中式茶桌前,学生们开心地和郭生祥谈论澳洲生活,也为他叙说内地发展的新动态。
  
郭生祥称自己愿意跟留学生分享经历,希望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从年轻人身上,我也知道了更多国内的新鲜事,很有意思!”
  
郭生祥说,身在异乡的中国学生面临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等很多困难,但是身跨两种文化,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观察思考的机会;他们的经验和眼光,往往具有超越性,应该被开发和重视,“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照顾他们,有好的机会也会优先分享给中国学生,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社科与数学结合才刚开始”
  
数学和社科,两个看似矛盾的课题,却被郭生祥“融为一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概率分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科领域,也为郭生祥提供了更多思路,“社科研究,与数学、信息化结合现在才是开始,”郭生祥说。
  
“数学化意味着软件化、信息化,今天更意味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到大数据时代,郭生祥很兴奋。“在大数据化和云计算没有诞生前,像经济学的破窗理论、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人们只能根据经验和现象,推导出结论,得不到有效应用;但如今,通过数学化、大数据可有完整地概率统计,更科学地印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郭生祥说。
  
用数学语言解析社科话题成为郭生祥研究的新方向。他认为,不少社科研究,推理分析若不经过数学模型的处理,很难得出精准结论,“如能经信息化处理,很多社科研究将具备更高的工业价值”。
  
近年来,城乡均衡发展成为社会热点。2014年,郭生祥提出“大地现代函数”,尝试用函数思维破析城乡发展难题。
  
郭生祥认为,“城市农村的融合发展及优化组合”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他用数学等式对“城中有村、村中有城”进行了具体阐释,谓之“大地现代化函数”:大地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生态及环境的现代化。
  
郭生祥说,大地函数是在反复博弈中,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但净生产力进步,需扣除发展对资源产生的负面效应,“城市、农村、生态现代化三个变量缺一不可。”
  
在该研究中,郭生祥还提出中国目前资源的流向等式,即城市生产力-农村生产力=农村净流出生产力。郭生祥说,在此基础上,假设存在一个维持城乡基本均衡的市场资源及生态环境,那么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将导致失衡,若要维持平衡,则需确立占补平衡综合等式。
  
郭生祥深入分析了随着人口及消费结构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等改变,等式会发生的动态均衡,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阶梯式的消耗模型,更适合总量和变量的监控调整,能促进局部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大地函数高度概括了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命题,从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对大地资源给予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统计,对城乡资源给予了较为清晰的界定等。
  
“对大地资源的决策管理,应该建立在数学化、软件化、大数据化、云计算化等基础上,希望研究可有助于中国更合理的利用大地资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