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王立军案成转折点 人民日报炮打保守派


据2012年2月24日香港《明报》报道,以主张「党内民主」着称的杜导正在一个研讨会上称,相信习近平上台后会推动政治改革。

官方《人民日报》昨日发表署名「本报评论部」的文章,指改革无可避免伴随不同声音,但绝不能因此停滞,「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有专家认为,在重庆王立军事件后,「向左转」的保守模式基本破产,高层领导人意识到不改革会「死得很难看」,改革声音佔了上风。

《人民日报》昨日在A8版发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一文,而且是「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的第一篇,相信陆续有来。文章署名「本报评论部」,与代表报社立场的「社论」不同,通常是有意表达多元思想。

文章指出,凡是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文章认为,反对声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出现不同声音就停止改革,改革者应认真听取民意,不为流言所动,既需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文章直斥,一些地方的改革「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中的「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原因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或是担心风险和「不稳定」。文章称,改革愈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愈深、利益愈复杂、阻力愈大,「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文章引述邓小平的话说,「改革开放愈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愈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又指若各地、各部门面对体制障碍仍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固然可求得一时轻松,但短视的行为会损害执政根基,最终酿成更大危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张鸣对本报说,中国体制内关于改革的争议一直都有,十八大之前还会加剧,但这篇文章明显看出改革派已佔上风。「以前说『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但王立军事件发生以后,发现等死会死得更难看,所以即使有风险还是要改。」张鸣说,总理温家宝以前一直提政改都没人理,但现时可能有变化。

他认为「重庆模式」破产后,「向左走」的局面基本结束,但「怎么改」还没有定数。他举例说,广东处理乌坎事件就是冒着导致更多人模仿示威的风险,也不再用镇压的方式,是以新思维处理旧有的徵地、基层换届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