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人民币国际化再引海外关注 十年内或成储备货币

随着中国政府表示正在研究和评估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稳定机制更多地参与解决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度引起海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多位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对此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将经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转变过程,在此期间,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各界需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人民币却是全球六大经济体所发行货币中唯一没有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是否会赶上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

美国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资深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金融研究处和中国处负责人普拉萨德日前作出预测:“在今后10年时间里,人民币将成为非常接近于可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但他同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会经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普拉萨德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人民币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间的流通,包括允许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放松以结算为目的的人民币跨境汇款管制,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同外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掉期业务(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编者注)等。但是,普拉萨德认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资本项目管制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薄弱和滞后性。

普拉萨德称,尽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将是限制人民币获得储备货币地位的主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著名经济学家罗奇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中国整体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扩大内需,增加进口,提高国民收入以及健全金融市场等很多问题密切相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