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小标签戳痛大超市——看澳洲市场监管系统

据2011年5月16日新华网报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食品局日前宣布,澳最大两家零售连锁集团伍尔沃斯(Woolworths)和科尔斯(Coles)在该州的分店存在商品标签造假问题,并据此对相关分店处以罚款。此事曝光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据新州初级产业部长卡特里娜·霍奇金森透露,沃尔沃斯的一家分店把美国产的柠檬标注为澳大利亚产,有欺骗消费者之嫌,因此被罚1540澳元;而科尔斯的一家分店在展销产自以色列的西柚时未标明产地,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因此被罚880澳元。

据霍奇金森介绍,鉴于是初犯,监管人员对两家超市开出的罚单数额并不大。但若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按照法令,相关门店可能面临高达27.5万澳元的罚单。

故事并未就此终结。按照惯例,新州食品局把两家超市涉及的问题及罚单张贴在官方网站的“耻辱榜”上,连日来受到主流媒体关注。多家媒体以“伍尔沃斯和科尔斯身陷标签门”、“含混标签让人倒胃口”等为标题,展开了密集报道。

一时间,占据澳零售市场半壁江山的两大超市展开危机公关,一面忙不迭地辩称是员工疏忽所致,一面向公众表达歉意,保证绝不再犯类似疏忽。

上述小标签戳痛大超市的案例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澳市场监管者和媒体连错贴标签这样的小事都要给予无情惩戒,对于涉及原料造假及篡改生产日期一类案件的打击力度可想而知;其次,相关各方对此事如此举轻若重,说明这种事情不常发生,可见澳市场监控何其严格,市场流通领域何其健康有序。

“联系群众,细分严控,企业自律”是澳市场监管者治理流通环节的三道防线。正是这三道防线,保证了市场的规范有序。

作为食品卫生和流通的监管机构,澳各州食品局在保障公众食品安全和维护市场公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品局的官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会经常在超市开展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常情况下,食品局官员都会现场做出处罚决定,并将商家违规和处罚情况通过食品局网站和新闻媒体广泛发布,以儆效尤。此外,食品局还设有举报电话和邮箱地址,鼓励消费者举报欺诈行为,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作出回应。

当然,食品局不是所有业务都处理,澳零售环节的监管分工明确,保证把各个领域的监管权责细分到具体部门,确保术业有专攻,最大限度减少扯皮、推诿等情况的发生。譬如,公平交易局主要处理产品授权、产品度量衡等相关事宜;酒精饮料管理委员会负责酒精饮料销售许可相关事宜;澳新食品标准局负责与《食品标准法》变更相关的事宜。

此外,澳监管当局对零售环节缺斤少两等问题设置了严刑峻法。为减少顾客因此问题向监管部门举报,伍尔沃斯等零售商规定,一旦证实商品分量不足,顾客凭收据不仅可要求全额退款,还可无偿占有所购商品。所谓民不告,官不究。在服务出现小瑕疵时,企业倾向于与消费者私了,不单由于惧怕高额罚单,也怕招来媒体曝光和监管部门的格外“关照”。

记者的一个朋友去超市时就常常自带简易秤,他说自己因发现缺斤少两问题而多次收获商家白送的商品。这件事生动地说明,有了市场监管机制作为后盾,本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由此可在解决争端时与商家平起平坐,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店大欺客现象。

严格的市场监管和法治环境造就了相对强势的消费群体,而这无疑从根本上提高了进入流通环节的门槛,倒逼生产和流通企业不断提高品质,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上述贴错标签事件中,商家有意无意地把进口水果混同为澳本土水果出售。监管者表示,此举可能有“以次充好”之嫌。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澳政府和民众对本国产品的认可程度要高于进口货。

正如全澳农场主联盟经济和贸易部门主管查尔斯·麦克尔霍恩日前告诉记者的那样:“我们对澳洲自己生产的产品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一套高标准的监管系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