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约翰·凯利说话带有澳大利亚乡村口音,当他突然冒出广东话来介绍中国人的饮食习俗时,简直让人吓一大跳。
身为澳大利亚袋鼠产业协会执行主任的凯利说:“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烹制野生食物的传统,不仅仅是肉,还有广泛的一系列野生食物,广东话里叫‘野味’。袋鼠肉将在很大程度上切合这个现有的传统,要把袋鼠肉像打入欧洲市场那样打入中国市场。”
他有理由这样希望。
受益于中国对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激增的需求,澳大利亚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之时也保持增长,成为其他国家羡慕的对象。如今,凯利等人希望中国的需求也能给澳大利亚处境不佳的袋鼠肉行业施加类似的魔法。
澳大利亚早在1959年就开始向欧洲出口袋鼠肉。但在国内,袋鼠肉历来都不好卖,可能是因为这种动物被视为澳大利亚的象征(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的形象),也可能是因为它肉质较老且有膻味。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在澳大利亚出口的供人类食用的袋鼠肉中,曾经有至少58%销往俄罗斯,但是2009年8月有袋鼠肉被发现感染大肠杆菌之后,莫斯科决定禁止进口袋鼠产品。
随后,澳大利亚的袋鼠肉出口直线下降,从2008年的10010吨降至2010年的2920吨。在俄罗斯退出市场后,欧盟成为最大的进口国,占澳大利亚2010年袋鼠肉出口量的64%。
中国在2010年12月派一支政府官员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袋鼠产品的健康和卫生状况。两国之间已达成进口框架协议,但北京还在等待专家审议的结果,之后才会批准这一贸易的启动。
从许多方面来看,袋鼠产业正在发生的事展现了澳大利亚经济中更广泛的趋势,也展现了它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超级大国的关系。德意志银行驻悉尼的经济学家菲尔·多纳霍说,许多澳大利亚出口商把中国视为其产品的第一目的地。
向中国出口袋鼠肉对澳大利亚农产品行业来说是好消息,但对一些动物保护组织而言却是噩梦。澳大利亚袋鼠保护协会说,袋鼠不适宜人类食用,它被人以不道德的方式屠杀,有可能灭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