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住房专家表示,由于澳币贬值,中国需求以及留学教育的增长,未来三年市场对学生公寓的需求将猛增。
ARINA Hayball的教育专家韩莫(Geoff Hanmer)预计,澳洲大学在2016-2017年前将录取100万名全日制新生,其中有35万主要集中在悉尼和墨尔本的学生没法住在家中,因此肯定需要校外住宿。
澳洲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在截至3月份的12个月内,就读大学的澳洲国际留学生人数增加5.1%,职业培训院校的留学生人数却继续下滑了6.1%。
韩莫指出,位于墨尔本市区的大学一直以来都不怎么愿意解决学生的住房需求,比如说墨尔本大学,它虽拥有大量的可开发土地,但却只肯为3%的学生提供了校内宿舍。韩莫说:“多数大学把都校区看做国家公园,不愿意对校园内的空地作任何开发。”
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副校长Margaret Gardner表示,校方与住房供应商RMIT Village有着附属关系,但依旧未能解决学生住宿的长期问题。
相比之下,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SW)的占地面积虽然不如悉尼大学或墨尔本大学那么大,但却愿意在校园内增设学生宿位。已增设了2000个宿位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还计划再增加450个。
商业地产公司Colliers International透露,虽然大学生人数近几年有所减少,但靠近市中心大型高校的租房需求依然强劲。
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入读澳洲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占新生人数30%,每年产值达150亿元。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新西兰房价快速上涨 当地舆论指责中国购房者炒房
据2013年05月30日中国经济网报道,新西兰房价近来快速上涨,当地一些舆论因此怪罪中国,认为是来自中国的购房者炒高了当地房价,不过有调查显示,其最大的海外买家是英国人,中国人排第二。有分析认为,高达75%的供需缺口,以及银行宽松的贷款条件才是房价飙涨的主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银行不收手续费,用送现金、彩电等方式吸引贷款,甚至可以帮忙支付贷款人从其他银行转来该行的违约金,海外买家也可获得房屋贷款。
新西兰房价如脱缰的野马狂奔了整整一年,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最新房价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17个街区的均价突破100万新西兰元(约合500万元人民币),均价是指当地当月所有售出房屋的中位价,新西兰基本是独栋别墅,平均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奥克兰储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克·图福利预计,不到3个月,该区均价必将突破200万大关。
高企的房价让舆论将矛头指向越来越多的海外购房者,尤其是来自于中国大陆的投资客。奥克兰的一名持牌房屋中介早前公开称,中国买家的大批涌入,是推动房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在野党优先党领袖温斯顿·彼得森更是在近日公开发表攻击华人的言论,声称由于华人移民数量的迅速增加,新西兰要额外支出约10亿新西兰元养老金。
然而,各种调查和统计数据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新西兰银行和新西兰房地产协会在房价涨幅最大的3-4月共同进行了调查,572名受访的持牌房地产中介没有一人认为海外买家的数量增加,而在海外买家的国籍上,英国人最多,占所有海外买家的16%,其次才是中国人(15%)和澳大利亚人(14%)。新西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托尼·亚历山大表示,“很显然,新西兰人只是想当然地给房价猛涨找出一个‘简单的理由’。”
据记者观察,之所以矛头对准中国人,原因包括,新西兰的房屋买卖越来越多地采用拍卖形式,记者在几次拍卖会现场看到,华人中介和买家占1/3以上,许多高价甚至是超高价都由华人报出。此外,许多华人选择门槛较低的房屋中介作为固定职业,这给当地造成有大量中国买家的印象。
奥克兰市议会经济学家葛夫·库伯认为,根源还是供求。奥克兰每年的房屋需求在2万至2.5万套,相比新房与二手房5000套左右的供应量,缺口至少在75%。
记者调查发现,新西兰最主要的5大银行的房贷利率基本在年利率5%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购房者可与银行就房贷条件讨价还价,银行不仅不收任何手续费,还给客户最高3000新西兰元的现金返还,以及赠送彩电等优惠。甚至有银行以更优惠贷款条件,以及承担违约金等措施吸引客户将房贷转至自家银行。
悉尼大学留学生和本地生学费差距为新州最大
据2013年05月3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新州审计长Peter Achterstraat报告称,悉尼大学对本地学生和留学生收取学费的差距是新州最大的。
Achterstraat于28日在他的年度大学报告中指出,2011年悉尼留学生的平均学费比本地学生的平均学费高出274%(即21,741澳元)。新州高校中,留学生和澳洲本地学生学费差距最小的是南十字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差距为39%(即2416澳元)。
Achterstraat表示,2011年学生人均运行开支最高的是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分别为37,934澳元和34,798澳元,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活动超越平均水平”。
西悉尼大学的人均运行开支是最低的,只有17,180澳元。 新州所有大学在2012年都录得运营盈余。
然而,新南威尔士大学认为审计办公室使用的审计结果夸大了学校的实际运营状态,因为当中包括了用于资本和研究项目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是不被用作普通运营的。大学一位发言人称,新南威尔士大学2012年的审计结果是9280万澳元,而运营结果是1360万澳元,后者更能反映学校的财政状况。
Achterstraat于28日在他的年度大学报告中指出,2011年悉尼留学生的平均学费比本地学生的平均学费高出274%(即21,741澳元)。新州高校中,留学生和澳洲本地学生学费差距最小的是南十字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差距为39%(即2416澳元)。
Achterstraat表示,2011年学生人均运行开支最高的是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分别为37,934澳元和34,798澳元,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活动超越平均水平”。
西悉尼大学的人均运行开支是最低的,只有17,180澳元。 新州所有大学在2012年都录得运营盈余。
然而,新南威尔士大学认为审计办公室使用的审计结果夸大了学校的实际运营状态,因为当中包括了用于资本和研究项目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是不被用作普通运营的。大学一位发言人称,新南威尔士大学2012年的审计结果是9280万澳元,而运营结果是1360万澳元,后者更能反映学校的财政状况。
澳人工作时间长 吞噬生活质量
在基于全澳三个州的一项最新的劳动调查结果出来后,澳大利亚全国总工会(ACTU)表示,工作令澳大利亚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
这项调查由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和南澳、西澳、维州政府共同出资,历时两个月完成。总工会的这项调查共访问了超过2800个澳洲工人,结果发现,超过一半(54%)的人表示他们的工作量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管理者总希望工人把工作排到第一位,放在个人生活之前,但是7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少工作几个小时,他们宁可少赚钱也会觉得高兴。
ACTU主席巴络(Sharan Burrow)表示,这项调查表明工人对“工作激烈化”的担忧还在进一步加剧,即他们认为工作越来越难做,而且占据了大量生活的时间。
他说:“工人们承受着长时间工作和高强度工作的压力,艰难地平衡着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这种不快的感觉正在逐渐增加。数字很容易说明一个问题,工人们想工作的时间更少一点,但却无法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或者他们根本无法选择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时间。”
调查显示,女性工作者希望每周工作35个小时,这比目前标准的工作时间要少3个小时。男性工作者普遍希望每周工作38个小时,但是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48个小时甚至更多。
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平衡的破坏在那些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中表现最为明显,年薪低于3万元和年薪高于9万元的人对于工作带来压力的抱怨比中间收入阶层要多的多。
调查报告显示,澳洲工人在不得不工作的时间和想要工作时间之间不搭配的现象十分严重。
6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够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他们会非常高兴。不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愿意从事专职太太、专家、经理和成为在信息技术、媒体和矿业工作的人。
巴洛表示,很多想工作的少一点,但是生活成本的上升却让这一切化为了泡影。她说:“毫无疑问,每个家庭的成员都面临着工作时间变长、压力变大的考验,工作的人发现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打破了他们工作和生活、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这项调查由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和南澳、西澳、维州政府共同出资,历时两个月完成。总工会的这项调查共访问了超过2800个澳洲工人,结果发现,超过一半(54%)的人表示他们的工作量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管理者总希望工人把工作排到第一位,放在个人生活之前,但是7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少工作几个小时,他们宁可少赚钱也会觉得高兴。
ACTU主席巴络(Sharan Burrow)表示,这项调查表明工人对“工作激烈化”的担忧还在进一步加剧,即他们认为工作越来越难做,而且占据了大量生活的时间。
他说:“工人们承受着长时间工作和高强度工作的压力,艰难地平衡着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这种不快的感觉正在逐渐增加。数字很容易说明一个问题,工人们想工作的时间更少一点,但却无法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或者他们根本无法选择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时间。”
调查显示,女性工作者希望每周工作35个小时,这比目前标准的工作时间要少3个小时。男性工作者普遍希望每周工作38个小时,但是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48个小时甚至更多。
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平衡的破坏在那些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中表现最为明显,年薪低于3万元和年薪高于9万元的人对于工作带来压力的抱怨比中间收入阶层要多的多。
调查报告显示,澳洲工人在不得不工作的时间和想要工作时间之间不搭配的现象十分严重。
6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够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他们会非常高兴。不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愿意从事专职太太、专家、经理和成为在信息技术、媒体和矿业工作的人。
巴洛表示,很多想工作的少一点,但是生活成本的上升却让这一切化为了泡影。她说:“毫无疑问,每个家庭的成员都面临着工作时间变长、压力变大的考验,工作的人发现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打破了他们工作和生活、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澳元和资源投资降势恐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发展
据2013年05月28日中国新闻网报道,
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澳元汇率走低,加上资源繁荣逐步达到峰值,引起经济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担心影响澳大利亚整体经济发展。
澳媒报道,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前不久发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对经济增长率的下调、赤字偏高和政府预算盈余没有实现等因素,致使财政形势不佳,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挫。由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澳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的强势是促使澳元下跌的重要因素,但澳元走低并不完全是因为美元的升值,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对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心,特别是在资源投资繁荣达到峰值后,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显现,非资源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跟上。
在经济可能持续疲弱的迹象下,澳盛银行及一些公司准备裁员。上周,福特公司宣布将在近两年关闭在澳大利亚的汽车生产公司,预计裁员1200人。鉴于目前公司裁员的趋势,有经济学家预测澳大利亚在今年底失业率将达6%。
而另一方面,澳元贬值受到一些行业人士的欢迎,使他们在近几年澳元高企之后迎来发展的机遇,如房市,将使成本走低,迎来更多的海外买家。一位住宅开发机构营销主管表示,澳元每下跌一点,我们面临的困难就少一点。同时,澳元转弱有利于汽车业的发展,可提升当地汽车制造厂的竞争力。
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澳元汇率走低,加上资源繁荣逐步达到峰值,引起经济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担心影响澳大利亚整体经济发展。
澳媒报道,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前不久发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对经济增长率的下调、赤字偏高和政府预算盈余没有实现等因素,致使财政形势不佳,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挫。由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澳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的强势是促使澳元下跌的重要因素,但澳元走低并不完全是因为美元的升值,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对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心,特别是在资源投资繁荣达到峰值后,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显现,非资源业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跟上。
在经济可能持续疲弱的迹象下,澳盛银行及一些公司准备裁员。上周,福特公司宣布将在近两年关闭在澳大利亚的汽车生产公司,预计裁员1200人。鉴于目前公司裁员的趋势,有经济学家预测澳大利亚在今年底失业率将达6%。
而另一方面,澳元贬值受到一些行业人士的欢迎,使他们在近几年澳元高企之后迎来发展的机遇,如房市,将使成本走低,迎来更多的海外买家。一位住宅开发机构营销主管表示,澳元每下跌一点,我们面临的困难就少一点。同时,澳元转弱有利于汽车业的发展,可提升当地汽车制造厂的竞争力。
维州犯罪案件年增2万起 家庭暴力案飙升30%
根据最新的犯罪统计数据,在过去一年里,针对维州人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剧增。
在截至3月份的12个月中,维州全境的犯罪案件增加5.6%,即增加了2万1347起至40万3618起。根据记录,针对人身的犯罪案件增加了9.2%至26万5055起,其中,袭击人身的案件大增13.8%至4万5971起。
副警长Lucinda Nolan称,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件推高了整体的统计数据。在有记录的案件中,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件飙升30%(4534起)至1万9664起。除家庭暴力以外的袭击案增加了4.1%至2万6307起。
Nolan称,“犯罪总数仍在增加。这让我们忧心不已,尤其是与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件竟然在针对人身的案件中占了38.6%的比例。但正如此前曾说过的那样,犯罪的增幅已经开始放缓,尤其是抢劫、财产破坏和汽车盗窃案。”
虽然有记录的毒品相关案件剧增了14.6%,但有记录的抢劫案却减少12.8%至2969起。有记录的财产破坏案增加了1.3%至26万5055起,其中入室行窃的案件数上扬2.9%。从汽车中偷盗财物的案件减少了2.8%至4万4427起,盗窃车辆的案件则攀升4.3%至1万5592起。
其他的罪行——包括违反司法程序、违规携带武器/易爆物品以及在公共场合行为不端——则增加了20.8%至6万199起。
在截至3月份的12个月中,维州全境的犯罪案件增加5.6%,即增加了2万1347起至40万3618起。根据记录,针对人身的犯罪案件增加了9.2%至26万5055起,其中,袭击人身的案件大增13.8%至4万5971起。
副警长Lucinda Nolan称,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件推高了整体的统计数据。在有记录的案件中,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件飙升30%(4534起)至1万9664起。除家庭暴力以外的袭击案增加了4.1%至2万6307起。
Nolan称,“犯罪总数仍在增加。这让我们忧心不已,尤其是与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件竟然在针对人身的案件中占了38.6%的比例。但正如此前曾说过的那样,犯罪的增幅已经开始放缓,尤其是抢劫、财产破坏和汽车盗窃案。”
虽然有记录的毒品相关案件剧增了14.6%,但有记录的抢劫案却减少12.8%至2969起。有记录的财产破坏案增加了1.3%至26万5055起,其中入室行窃的案件数上扬2.9%。从汽车中偷盗财物的案件减少了2.8%至4万4427起,盗窃车辆的案件则攀升4.3%至1万5592起。
其他的罪行——包括违反司法程序、违规携带武器/易爆物品以及在公共场合行为不端——则增加了20.8%至6万199起。
海外华人子女“学业尖子”如何炼成? 自身勤奋是秘笈
据美国媒体报道,近日,14岁的麻省勒星顿克拉克中学八年级学生孙啸秋(Alec Sun),在华盛顿举办的“2013雷神MATHCOUNTS”全美数学大赛中,击败11名对手夺得冠军,并创下连续三年进入该赛决赛的纪录。孙啸秋过人的才智与出色的发挥引发美国社会对华人“学业尖子”的又一轮热议。华人群体“卧虎藏龙”之谜有待解开。
华人,天之骄子?把华人归为“学霸”,绝非空穴来风。
在英国,华人参加英国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会考),取得的成绩远远领先英国白人和其他族裔学生。据英国教育部门统计,59%的华人学生GCSE数学成绩为A,而印度裔、英国白人、祖籍加勒比海的黑人和非洲裔的黑人学生数学成绩得A的比率分别为31%、16%、14%和8%。
不过,最令英国教育家们惊讶的是,华人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英国本土白人学生还高。去年GCSE考试中,29%的华人学生英语成绩为A,21%的印度裔学生拿到A,而只有15%的白人学生获得A。
英国教育部的统计还显示,华人学生除了数学、英语考试成绩优异,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得A的比率也高于其他族裔学生。
据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调查,2012年共有35173名华人学生参加了SAT考试(满分2400分,考试科目包含阅读,写作和数学,每科满分800分,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他们的成绩非常突出,平均分高达1696分,在所有族裔中是最高的。华人学生的数学成绩最佳,平均分高达614分,写作平均成绩达543分,位列第一,阅读成绩则排在第二位。
在新西兰,近8000名学生参加了2012年奖学金考试,共有2344人获得奖学金。而在10名获得最高奖(Premier Award)的学生中,华人学子占据其中三席,成绩喜人。
“学霸”,如何炼成?
英国教育专家把华人学生的优异成绩归功于华人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华人家庭对子女的学业大多寄予厚望,他们认为,优异的成绩为子女升学,乃至将来的就业,都提供了保障。
英国教育专家还从调查中发现,华人家庭在英国并不算最富有,家庭条件居中等甚至偏下。但是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华人家长们都很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资。许多华人家长都愿意为孩子请家教,而超过1/3的华人家长为孩子报名补习班。
美国教育专家则认为,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抓得紧,对华人学生学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华人学生自身的勤奋才是炼就其“学霸”地位的秘笈。中华文化崇尚勤奋、刻苦。这些优良品质深刻影响着移居海外的华人群体。因此,用功学习才是“学霸”炼成的根本原因。
此次在全美数学大赛中获得冠军的孙啸秋印证了这一观点。他说:“我觉得数学好的秘诀是‘努力’,不论在学校或在家中,阅读大量的数学书籍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孙啸秋每年都参加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竞赛。他说:“读书能解惑、帮助钻研更深的数学问题;参加高强度的竞赛是克服压力的良方。”他建议喜欢数学的青少年“多多努力”,只要坚持,定能成功。
就业,再接再厉
今年全美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半数人将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但是,华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其他族裔要好些。一位加州的大学教授指出,按族裔区分的话,华人大学生整体教育基础,尤其是数理学科比其他族裔好一些,就业状况应该高于全美平均水平。
不过,签约率高不代表就业质量好。在国外,收入高的岗位,例如医生、律师、高级工程师、银行高层、工厂主管和大学教授等,基本都是白人的天下。而类似教师、警察、消防员、政府公务员等“铁饭碗”岗位上,华人的影子就更少,非裔、菲律宾裔、东欧移民占的份额都比华人多。
一些分析认为,华人孩子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功,不但要智商高,情商也要高。
有学者分析,华人孩子很聪明,但是总体来说,在社交方面的技能还应当提高。那些考试尽陪末座的拉丁裔学生,在职场中的表现,未必就比华人学生差。从长远看,“玩转”职场除了硬性的业务能力要求外,更多看重的还是社交能力。有时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步入职场后先得到提拔的机会,而在考场“呼风唤雨”的“学霸”们却在他们手下打工,这就是社会现实。
有识之士指出,职场如战场,社交“利器”是华人“学霸”们赢得胜利的必备武器。
华人,天之骄子?把华人归为“学霸”,绝非空穴来风。
在英国,华人参加英国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会考),取得的成绩远远领先英国白人和其他族裔学生。据英国教育部门统计,59%的华人学生GCSE数学成绩为A,而印度裔、英国白人、祖籍加勒比海的黑人和非洲裔的黑人学生数学成绩得A的比率分别为31%、16%、14%和8%。
不过,最令英国教育家们惊讶的是,华人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英国本土白人学生还高。去年GCSE考试中,29%的华人学生英语成绩为A,21%的印度裔学生拿到A,而只有15%的白人学生获得A。
英国教育部的统计还显示,华人学生除了数学、英语考试成绩优异,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得A的比率也高于其他族裔学生。
据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调查,2012年共有35173名华人学生参加了SAT考试(满分2400分,考试科目包含阅读,写作和数学,每科满分800分,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他们的成绩非常突出,平均分高达1696分,在所有族裔中是最高的。华人学生的数学成绩最佳,平均分高达614分,写作平均成绩达543分,位列第一,阅读成绩则排在第二位。
在新西兰,近8000名学生参加了2012年奖学金考试,共有2344人获得奖学金。而在10名获得最高奖(Premier Award)的学生中,华人学子占据其中三席,成绩喜人。
“学霸”,如何炼成?
英国教育专家把华人学生的优异成绩归功于华人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华人家庭对子女的学业大多寄予厚望,他们认为,优异的成绩为子女升学,乃至将来的就业,都提供了保障。
英国教育专家还从调查中发现,华人家庭在英国并不算最富有,家庭条件居中等甚至偏下。但是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华人家长们都很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资。许多华人家长都愿意为孩子请家教,而超过1/3的华人家长为孩子报名补习班。
美国教育专家则认为,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抓得紧,对华人学生学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华人学生自身的勤奋才是炼就其“学霸”地位的秘笈。中华文化崇尚勤奋、刻苦。这些优良品质深刻影响着移居海外的华人群体。因此,用功学习才是“学霸”炼成的根本原因。
此次在全美数学大赛中获得冠军的孙啸秋印证了这一观点。他说:“我觉得数学好的秘诀是‘努力’,不论在学校或在家中,阅读大量的数学书籍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孙啸秋每年都参加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竞赛。他说:“读书能解惑、帮助钻研更深的数学问题;参加高强度的竞赛是克服压力的良方。”他建议喜欢数学的青少年“多多努力”,只要坚持,定能成功。
就业,再接再厉
今年全美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半数人将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但是,华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其他族裔要好些。一位加州的大学教授指出,按族裔区分的话,华人大学生整体教育基础,尤其是数理学科比其他族裔好一些,就业状况应该高于全美平均水平。
不过,签约率高不代表就业质量好。在国外,收入高的岗位,例如医生、律师、高级工程师、银行高层、工厂主管和大学教授等,基本都是白人的天下。而类似教师、警察、消防员、政府公务员等“铁饭碗”岗位上,华人的影子就更少,非裔、菲律宾裔、东欧移民占的份额都比华人多。
一些分析认为,华人孩子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功,不但要智商高,情商也要高。
有学者分析,华人孩子很聪明,但是总体来说,在社交方面的技能还应当提高。那些考试尽陪末座的拉丁裔学生,在职场中的表现,未必就比华人学生差。从长远看,“玩转”职场除了硬性的业务能力要求外,更多看重的还是社交能力。有时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步入职场后先得到提拔的机会,而在考场“呼风唤雨”的“学霸”们却在他们手下打工,这就是社会现实。
有识之士指出,职场如战场,社交“利器”是华人“学霸”们赢得胜利的必备武器。
无语:澳洲社会精英竟挨饿 非法船民政府管吃喝 调查:澳大学生经济窘困 甚至忍饥挨饿
一项全澳范围的调查发现,澳洲大学生经常逃课去打工,还有近1/5的大学生为积攒学费而忍饥挨饿。
据报道,澳洲大学协会的新任主席哈丁(Sandra Harding)教授5月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公布了2012年澳洲大学生财政调查的结果。
这项调查访问了全澳逾1.1万名大学生。其中过半人相信打工影响了学业,还有逾80%的全职大学生拥有工作,每周平均工作16小时。
哈丁声称,调查是在联邦政府进行新一轮削减高等教育拨款之前进行的,因此现在的状况应该更糟糕。
哈丁说:“对比起在很多其它类似国家就读的大学生,澳洲大学生已经承受着更大的教育成本负担,而大学生资助计划的预算削减会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她称澳洲大学协会正在发起一项活动,反对总理吉拉德将高等教育预算削减23亿元以资助冈斯基(David Gonski)的学校教育改革计划之举。她认为:“投资大学和投资中小学同样重要。”
据报道,澳洲大学协会的新任主席哈丁(Sandra Harding)教授5月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公布了2012年澳洲大学生财政调查的结果。
这项调查访问了全澳逾1.1万名大学生。其中过半人相信打工影响了学业,还有逾80%的全职大学生拥有工作,每周平均工作16小时。
哈丁声称,调查是在联邦政府进行新一轮削减高等教育拨款之前进行的,因此现在的状况应该更糟糕。
哈丁说:“对比起在很多其它类似国家就读的大学生,澳洲大学生已经承受着更大的教育成本负担,而大学生资助计划的预算削减会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她称澳洲大学协会正在发起一项活动,反对总理吉拉德将高等教育预算削减23亿元以资助冈斯基(David Gonski)的学校教育改革计划之举。她认为:“投资大学和投资中小学同样重要。”
还是要入乡随俗 邻里纠纷折射文化差异 澳洲悉尼华人称遭冤判
据2013年05月2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5月10日,站在悉尼巴拉玛打地方法院的法庭内,悉尼华人刘女士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会迎来这样的判决结果:当女法官Knight说出“被告人刘女士人身伤害及非法闯入罪名成立,依法接受罚款并留下犯罪记录”时,要不是辩护律师Robert一再转身示意她不要出声,她估计自己要哭出声来。
“我一定要上诉。”走出2号审判庭,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的刘女士将自己的决定第一时间告诉了律师。“我仍然相信法律的正义,一定能还我清白。”
邻居噪音太大投诉无果 上门反映却招官司
自从去年年末搬到悉尼西北区的新家,用刘女士自己的话来说,就开始了一场“噩梦”。“隔壁住的小青年,整晚开Party,一到深夜,就噪音不断。”提起这个已经不算新的邻居,刘女士一家是愁眉不展,因为卧室正好靠近两家共有的车道,受到噪音的影响也最大,“有时候,睡着了都会被吵醒,我的丈夫每天5点半就要出门工作,睡的很早,这样的噪音,我们实在受不了。”
起初以为正赶上圣诞节,所以Party特别多,哪知道等大大小小的节都过完了,深夜的噪音却丝毫没有消停的迹象,“Council也投诉过,也报过警,但两方似乎都在踢皮球,说谁也没法子天天管。”就在这个时候,更让刘女士生出无名火的事情发生了,“我听说马路对面的一户人家向警方投诉,说我们家经常发出噪音。”刘女士推测,对面的那户人家和自己的邻居经常往来,不知道是否因为之前的投诉结下矛盾,“我制造噪音,这不是无中生有嘛?”
今年3月的一个傍晚,刘女士一个人穿过马路,到了对面的这户人家,“我想和他们聊几句,如果之前有什么误会,可以当面解释清楚。”让刘女士想不到的是,这一趟“求和”之行却给她日后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穿过那户人家的前院,刘女士站在门前,敲了几下门后,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出来开门,一看是刘女士,他显然有些吃惊。
“还没等我张口,他就双手一下子抓住了我的两个胳膊,把我使劲往外面推。”刘女士说,自己哪里是这个身高超过180公分,体重90多公斤的大汉的对手,几下功夫,她就被这个嘴里骂骂咧咧的白人推出了前院,掀起自己的袖子一看,几道鲜红的勒痕已经赫然出现在上臂。
这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刚在还站在前门的刘女士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的,就已经被推出了前院。“我都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胳膊火辣辣的疼。”
就在这个时候,刘女士做出了一个让她至今都后悔不已的决定,她要没有转身回家寻求丈夫的帮助,也没有带上任何见证人,而是再一次走进了这户人家的前院,“他凭什么这么对我,我要去和他说清楚。”当时的做法让刘女士在法庭上的证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人相信我对之后所发生的情况的叙述,包括法官。”
但这次她却迎来了一个更糟糕的结果。“他开门就冲我的胸口打了一拳,打的我踉踉跄跄的往后退了几步。”一说到这里,刘女士的情绪就激动起来,“他还是冲我骂着脏话,和第一次一样,抓起我的胳膊就把我往外推。”但这一次,刘女士没有再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回击,“我就动手抓了他。”
但刘女士的力量哪里敌得过这个90公斤的大汉,很快,她又被“赶”出了前院,看看身上的抓痕,刘女士所受的委屈一时间全部迸发出来,“我哭了出来,但又怕我五岁的儿子看到。我擦了擦眼泪,走回家报了警。”
苦无对证 被捕更败诉
报警的时间是晚上7点多,但一直等到8点半,两名来自Castle Hill警局的警察才敲开了刘女士的家门。但警察很显然是“有备而来”,刘女士称,那户人家也选择了报警,警察在先到了马路那边了解情况,然后才到她家。
在被确认了姓名后,让刘女士感到吃惊的一幕发生了,“他们掏出手铐,没有询问我任何关于刚才发生的事件的陈述,就冷冰冰的告诉我‘You are under arrest’(你被逮捕了)。”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刘女士五岁儿子的面前。
应刘女士的请求,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的领事也在5月10日来到巴拉玛打法庭,旁听了审讯的全过程,针对刘女士反映的“中国公民受到警察粗暴对待”一事,该领事表示,将通过正规途径,向澳方进行反应,希望澳方调查两名警察是否存在违规执法。
而被捕的一幕至今让刘女士无法释怀,“现在我的儿子问我,妈妈是不是坏人,因为我们一直都教育他,警察代表着正义,而这一幕就在我的家,我的儿子面前发生了。”说到这里,刘女士已经泣不成声,“他们至少问问我案件的情况,听听我的看法,即使我有一万个不对,怎么能在我的孩子面前对我这样?”
律师建议 民众维权应保持警惕
刘女士的律师表示,在庭审过程中,刘女士没有任何证人能证明她所说的情况,而对方则拉来了当时在屋内的女朋友和另外一个朋友,控告刘女士擅自闯入以及人身攻击。“这恐怕也是败诉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熟知案情的律师也表示,其实这个案件折射出的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感觉去邻居家说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是外国,可能就牵涉到擅自闯入或其他法律问题,而且在遇到这类邻里纠纷时,最好和家人同去调解,也可以避免陷入万一被人控告,无人证明的困境。”
“我一定要上诉。”走出2号审判庭,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的刘女士将自己的决定第一时间告诉了律师。“我仍然相信法律的正义,一定能还我清白。”
邻居噪音太大投诉无果 上门反映却招官司
自从去年年末搬到悉尼西北区的新家,用刘女士自己的话来说,就开始了一场“噩梦”。“隔壁住的小青年,整晚开Party,一到深夜,就噪音不断。”提起这个已经不算新的邻居,刘女士一家是愁眉不展,因为卧室正好靠近两家共有的车道,受到噪音的影响也最大,“有时候,睡着了都会被吵醒,我的丈夫每天5点半就要出门工作,睡的很早,这样的噪音,我们实在受不了。”
起初以为正赶上圣诞节,所以Party特别多,哪知道等大大小小的节都过完了,深夜的噪音却丝毫没有消停的迹象,“Council也投诉过,也报过警,但两方似乎都在踢皮球,说谁也没法子天天管。”就在这个时候,更让刘女士生出无名火的事情发生了,“我听说马路对面的一户人家向警方投诉,说我们家经常发出噪音。”刘女士推测,对面的那户人家和自己的邻居经常往来,不知道是否因为之前的投诉结下矛盾,“我制造噪音,这不是无中生有嘛?”
今年3月的一个傍晚,刘女士一个人穿过马路,到了对面的这户人家,“我想和他们聊几句,如果之前有什么误会,可以当面解释清楚。”让刘女士想不到的是,这一趟“求和”之行却给她日后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穿过那户人家的前院,刘女士站在门前,敲了几下门后,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出来开门,一看是刘女士,他显然有些吃惊。
“还没等我张口,他就双手一下子抓住了我的两个胳膊,把我使劲往外面推。”刘女士说,自己哪里是这个身高超过180公分,体重90多公斤的大汉的对手,几下功夫,她就被这个嘴里骂骂咧咧的白人推出了前院,掀起自己的袖子一看,几道鲜红的勒痕已经赫然出现在上臂。
这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刚在还站在前门的刘女士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的,就已经被推出了前院。“我都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胳膊火辣辣的疼。”
就在这个时候,刘女士做出了一个让她至今都后悔不已的决定,她要没有转身回家寻求丈夫的帮助,也没有带上任何见证人,而是再一次走进了这户人家的前院,“他凭什么这么对我,我要去和他说清楚。”当时的做法让刘女士在法庭上的证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人相信我对之后所发生的情况的叙述,包括法官。”
但这次她却迎来了一个更糟糕的结果。“他开门就冲我的胸口打了一拳,打的我踉踉跄跄的往后退了几步。”一说到这里,刘女士的情绪就激动起来,“他还是冲我骂着脏话,和第一次一样,抓起我的胳膊就把我往外推。”但这一次,刘女士没有再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回击,“我就动手抓了他。”
但刘女士的力量哪里敌得过这个90公斤的大汉,很快,她又被“赶”出了前院,看看身上的抓痕,刘女士所受的委屈一时间全部迸发出来,“我哭了出来,但又怕我五岁的儿子看到。我擦了擦眼泪,走回家报了警。”
苦无对证 被捕更败诉
报警的时间是晚上7点多,但一直等到8点半,两名来自Castle Hill警局的警察才敲开了刘女士的家门。但警察很显然是“有备而来”,刘女士称,那户人家也选择了报警,警察在先到了马路那边了解情况,然后才到她家。
在被确认了姓名后,让刘女士感到吃惊的一幕发生了,“他们掏出手铐,没有询问我任何关于刚才发生的事件的陈述,就冷冰冰的告诉我‘You are under arrest’(你被逮捕了)。”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刘女士五岁儿子的面前。
应刘女士的请求,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的领事也在5月10日来到巴拉玛打法庭,旁听了审讯的全过程,针对刘女士反映的“中国公民受到警察粗暴对待”一事,该领事表示,将通过正规途径,向澳方进行反应,希望澳方调查两名警察是否存在违规执法。
而被捕的一幕至今让刘女士无法释怀,“现在我的儿子问我,妈妈是不是坏人,因为我们一直都教育他,警察代表着正义,而这一幕就在我的家,我的儿子面前发生了。”说到这里,刘女士已经泣不成声,“他们至少问问我案件的情况,听听我的看法,即使我有一万个不对,怎么能在我的孩子面前对我这样?”
律师建议 民众维权应保持警惕
刘女士的律师表示,在庭审过程中,刘女士没有任何证人能证明她所说的情况,而对方则拉来了当时在屋内的女朋友和另外一个朋友,控告刘女士擅自闯入以及人身攻击。“这恐怕也是败诉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熟知案情的律师也表示,其实这个案件折射出的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感觉去邻居家说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是外国,可能就牵涉到擅自闯入或其他法律问题,而且在遇到这类邻里纠纷时,最好和家人同去调解,也可以避免陷入万一被人控告,无人证明的困境。”
昆男女家中制造假币遭逮(附假钞辨识技巧)
黄金海岸的一对伴侣被发现在家中制造50澳元的假币。据悉,这对男女多在便利店或小商铺中使用假钞,警方因此提醒商家警惕拿大钱买小物的人。
黄金海岸的警方称,周二,在接到一名公众的举报后,他们发现了一名27岁的男子和一名19岁的女子在家中制造假币。据悉警方在这幢房产内搜到了总额600元的50元假币。
据悉,这对男女用这类假币在便利店中购买一些小东西。警方的一名女发言人称,“我们得提醒商家和小店业主,要警惕那些拿着大面额的纸币购买便宜货的人。”
那名27岁的男子被控私藏假币、制造假币、私藏制毒用具以及私藏化学前体的罪名。19岁的Broadbeach Waters女子则控5项“使用假币”的罪名。
上周末,警方也在昆州中部地区的一辆汽车内发现了总额近2800元的50元和20元假币。这些假币的序列号都一样,颜色略有不同,在透明窗处并无透明的全息图。这类假币都是用纸制造的,因此很容易撕开。
警方呼吁,如果您掌握与假币有关的信息,请拨打灭罪热线1800 333 000,或登录www.crimestoppers.com.au提供线索。
如何分辨澳币假钞:
1.所有面额的澳币上均有一个清晰的白色透明窗图案,比如$100大钞印的是一只白色的琴鸟,$50元上印的是南十字星。真钞的透明窗与纸币浑然一体,不应有“附着”感;用指甲刮擦这一区域,不会轻易出现破损或脱落现象;图案中间的数字应有浮凸质感。
2.纸币正反两面的同一个位置,即透明窗和人像之间都有一个小型的圆圈,内印有图案。透过光看,圆圈内正反两面的图案会完美地融为一体。
3.对着光,看是否能看到由袋鼠和鸸鹋组成的盾徽水印。
4.用放大镜看,可看到纸币上用平版印刷或凹雕技术印刷的大段缩微英文文字。50元纸钞上的文字内容为不断重覆的“50元”的大写英文。真钞上的这些缩微文字在放大镜下非常地清晰,而假钞上即便印有文字,也多模糊不清。
5.真钞通常用荧光墨水印制序列号和数字,因此只要用荧光灯一照,便能分辨真伪了:所有面额的澳元纸币后都印有荧光序列号;20、50和100元的纸币上,在面额数字下隐藏着字体更小、用荧光墨水印制的面额数字,5元纸币则以一个荧光小方框代替。
6.把钱放在手中,捏成一团,然后放开纸币会到原来的形状。
7.所有的纸币都有2个编号在同一面上,一个在左上角,另一个在右下角。 $50块钱上的数字1一个是蓝色的,1个是咖啡色的。 而$100块钱上一个是绿色的,另一个是咖啡色的。
黄金海岸的警方称,周二,在接到一名公众的举报后,他们发现了一名27岁的男子和一名19岁的女子在家中制造假币。据悉警方在这幢房产内搜到了总额600元的50元假币。
据悉,这对男女用这类假币在便利店中购买一些小东西。警方的一名女发言人称,“我们得提醒商家和小店业主,要警惕那些拿着大面额的纸币购买便宜货的人。”
那名27岁的男子被控私藏假币、制造假币、私藏制毒用具以及私藏化学前体的罪名。19岁的Broadbeach Waters女子则控5项“使用假币”的罪名。
上周末,警方也在昆州中部地区的一辆汽车内发现了总额近2800元的50元和20元假币。这些假币的序列号都一样,颜色略有不同,在透明窗处并无透明的全息图。这类假币都是用纸制造的,因此很容易撕开。
警方呼吁,如果您掌握与假币有关的信息,请拨打灭罪热线1800 333 000,或登录www.crimestoppers.com.au提供线索。
如何分辨澳币假钞:
1.所有面额的澳币上均有一个清晰的白色透明窗图案,比如$100大钞印的是一只白色的琴鸟,$50元上印的是南十字星。真钞的透明窗与纸币浑然一体,不应有“附着”感;用指甲刮擦这一区域,不会轻易出现破损或脱落现象;图案中间的数字应有浮凸质感。
2.纸币正反两面的同一个位置,即透明窗和人像之间都有一个小型的圆圈,内印有图案。透过光看,圆圈内正反两面的图案会完美地融为一体。
3.对着光,看是否能看到由袋鼠和鸸鹋组成的盾徽水印。
4.用放大镜看,可看到纸币上用平版印刷或凹雕技术印刷的大段缩微英文文字。50元纸钞上的文字内容为不断重覆的“50元”的大写英文。真钞上的这些缩微文字在放大镜下非常地清晰,而假钞上即便印有文字,也多模糊不清。
5.真钞通常用荧光墨水印制序列号和数字,因此只要用荧光灯一照,便能分辨真伪了:所有面额的澳元纸币后都印有荧光序列号;20、50和100元的纸币上,在面额数字下隐藏着字体更小、用荧光墨水印制的面额数字,5元纸币则以一个荧光小方框代替。
6.把钱放在手中,捏成一团,然后放开纸币会到原来的形状。
7.所有的纸币都有2个编号在同一面上,一个在左上角,另一个在右下角。 $50块钱上的数字1一个是蓝色的,1个是咖啡色的。 而$100块钱上一个是绿色的,另一个是咖啡色的。
中国人"抢购"澳洲居留权 新州5个月卖完4年债券
据2013年5月30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新州政府原计划四年的时间通过其发行的Waratah债券筹得2亿澳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想到,得益于中国投资者“抢购”澳洲永久居留权的热情,新州政府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这个筹资难题。”
据报道,澳大利亚移民局迄今收到的表示有兴趣申请投资“重大投资者签证”移民签证共435人,其中有90%来自中国。得益于中国申请者的热情,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原本计划四年的筹资计划。
至少投资3000万人民币
去年11月24日,澳洲实施了一项投资移民新政,即“重大投资者签证”计划,即为在澳洲投资超过500万澳元(约合3200万人民币)申请人发放居住签证。在对该项签证感兴趣的435个申请者中,279人已被邀请提交正式申请,在这其中,171份申请的投资金额或超过8.55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直到目前,已有两名申请人获批签证,第一人为来自中国的玩具厂家家庭。至于第二位成功申请人的国籍,移民局拒绝透露。移民部门的发言人称,“申请者90%来自中国”。
这项签证可以保证投资者获得四年的居留权,之后投资者可获得澳大利亚的永久居留权。投资者需在居留过程中对澳大利亚政府投资至少5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这笔资金可用于国债投资、经营资金、澳大利亚公司投资等用途。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布伦达·奥康纳称,“澳大利亚处在与别国主动竞争成功富有人士的状况,我们竞争的不只是那些人,还有他们的资产和带来的商机。”澳大利亚这项特殊的签证拥有一个特殊的编号“188”,与之前旧式的“457”签证(外国工人长期商务签证)进行区分。
除此之外,澳政府还为想要在澳开办企业或是投资的商人
提供商业技能签证,这项的申请者也主要来自中国,其次则是韩国、南非和英国。在这项签证申请中,超过四分之一的签证持有者在澳经营旅馆、咖啡馆或是餐馆。
申请人青睐稳妥政府债券
在申请过程中,最受投资者欢迎的投资地是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两地投资的申请者分别是115位和116位。
新州政府原计划四年的时间通过其发行的Waratah债券筹得2亿澳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想到,得益于中国投资者“抢购”澳洲永久居留权的热情,新州政府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这个筹资难题。
新州是唯一要求申请人将150万澳元(相当于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投入其Waratah债券的州。自联邦政府在5个月前推出“重大投资者”签证以来,新州政府已经发出了115份申请签证的邀请,这意味着一旦最终的书面工作完成,Waratah债券至少可以获得1.72亿澳元的投资。新州财长拜尔德对此表示:“我们一直说,我们有信心在四年内筹得2亿澳元以上。很显然,任何超出这一预测的筹资对新州来讲都是好消息,因为每一块钱都会被投入新州各地的关键基础设施中。”一名帮助客户申请这项签证的律师说,许多申请人甚至会把全部500万澳元都投入到Waratah债券中。“因为他们想要做一笔稳妥的投资,在他们找到其他合适的投资前,他们会把全部金额都用来买这种债券。”
据报道,澳大利亚移民局迄今收到的表示有兴趣申请投资“重大投资者签证”移民签证共435人,其中有90%来自中国。得益于中国申请者的热情,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原本计划四年的筹资计划。
至少投资3000万人民币
去年11月24日,澳洲实施了一项投资移民新政,即“重大投资者签证”计划,即为在澳洲投资超过500万澳元(约合3200万人民币)申请人发放居住签证。在对该项签证感兴趣的435个申请者中,279人已被邀请提交正式申请,在这其中,171份申请的投资金额或超过8.55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直到目前,已有两名申请人获批签证,第一人为来自中国的玩具厂家家庭。至于第二位成功申请人的国籍,移民局拒绝透露。移民部门的发言人称,“申请者90%来自中国”。
这项签证可以保证投资者获得四年的居留权,之后投资者可获得澳大利亚的永久居留权。投资者需在居留过程中对澳大利亚政府投资至少5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这笔资金可用于国债投资、经营资金、澳大利亚公司投资等用途。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布伦达·奥康纳称,“澳大利亚处在与别国主动竞争成功富有人士的状况,我们竞争的不只是那些人,还有他们的资产和带来的商机。”澳大利亚这项特殊的签证拥有一个特殊的编号“188”,与之前旧式的“457”签证(外国工人长期商务签证)进行区分。
除此之外,澳政府还为想要在澳开办企业或是投资的商人
提供商业技能签证,这项的申请者也主要来自中国,其次则是韩国、南非和英国。在这项签证申请中,超过四分之一的签证持有者在澳经营旅馆、咖啡馆或是餐馆。
申请人青睐稳妥政府债券
在申请过程中,最受投资者欢迎的投资地是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两地投资的申请者分别是115位和116位。
新州政府原计划四年的时间通过其发行的Waratah债券筹得2亿澳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想到,得益于中国投资者“抢购”澳洲永久居留权的热情,新州政府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这个筹资难题。
新州是唯一要求申请人将150万澳元(相当于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投入其Waratah债券的州。自联邦政府在5个月前推出“重大投资者”签证以来,新州政府已经发出了115份申请签证的邀请,这意味着一旦最终的书面工作完成,Waratah债券至少可以获得1.72亿澳元的投资。新州财长拜尔德对此表示:“我们一直说,我们有信心在四年内筹得2亿澳元以上。很显然,任何超出这一预测的筹资对新州来讲都是好消息,因为每一块钱都会被投入新州各地的关键基础设施中。”一名帮助客户申请这项签证的律师说,许多申请人甚至会把全部500万澳元都投入到Waratah债券中。“因为他们想要做一笔稳妥的投资,在他们找到其他合适的投资前,他们会把全部金额都用来买这种债券。”
华人子女教育:中国式“包办”遭遇澳洲式“放养”
据2013年05月2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人一向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为人父母实属不易,而对于移民的华人父母来说更不容易,除了要面对两代之间的鸿沟,还要面对两个不同国度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的巨大差异。
当中国传统式难以摈弃的“包办”教育与澳洲自由放养式的教育在同一屋檐下狭路相逢之时,这对于两代移民来说,将遇到怎样一种困境?记者采访了数个悉尼华人家庭,看看这些父母们面临着怎样的教育困惑,而悉尼的中学老师和教育部门,又如何看待这一中西碰撞?
父母难以接受疯狂生日派对
家住悉尼叶坪(Epping)市的曹先生讲述了7岁儿子Eric曹(化名)日前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的遭遇。
这位同学在自家House举办生日派对,同学和邀请的小朋友均为当地人。生日邀请函上明确表示只准孩子参加,大人必须离场。曹先生夫妇第一次让孩子参加这样的聚会,心里难免犯嘀咕,不知孩子能否好好照料自己。
到达地点后,看到其他家长轻松离去,Eric也和小朋友们有说有笑,主人家看上去很是和善,于是曹先生夫妇也就离开了。
两小时后, 曹先生按照预计时间去接孩子。看到Eric和四五个小孩在游泳池里嬉戏。主人家夫妇一个在屋里,一个在屋外,没有人看管孩子。还有另外两三个小孩脸上不知是混合了番茄酱还是蛋糕,脏兮兮地跑来跑去。曹先生大吃一惊,因为邀请函上没有说明有游泳环节,而且当天最高温度只有19度,还是阴天。出于礼貌,曹先生表示谢意后带着孩子离开。
回到家后,曹先生仔细问了情况。原来吃完蛋糕后,大家说要游泳,Eric开始不愿下水,但硬被两个小男孩推下了水。但Eric说玩得很开心,下次还要参加。曹先生心有余悸,秋末露天游泳伤风感冒还是小事,但八九名6、7岁的小孩一起游泳,大人又看管不严,虽说游泳池很浅,但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责任谁能来负?
曹先生表示,他的华人圈子的朋友很少举办只有孩子参加的生日会,都是邀请一家大小。但是当地人似乎非常热衷,这也许与他们崇尚独立自由的个性有关,需要自己的空间,不要大人的干预。但这种生日会往往玩起来十分“放得开”甚至是疯狂,其实有很大安全隐患。作为家长,曹先生既希望孩子能够多参加当地同学的各种活动,融入社区和主流圈子,但是又有各方面的顾虑,如人身安全的、交友方面的。
曹先生把感受和一个朋友交流。这位朋友也碰到类似情况,他读10年级的儿子到海边参加同学生日会,也是要求父母离场。结果孩子被同学追赶,不小心撞在岩石上,送去急诊头部缝了十多针。但是孩子下一次还是要参加,阻止也不是,不阻止又不放心。朋友说,他的儿子总是这么说:“爸爸,你应该让我自己去决定。”而父母的感觉就四个字:心惊肉跳。
是否允许女儿在外过夜(sleepover)?
对于曹先生和其朋友来说,在鼓励他们的儿子积极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同时,男孩的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鲁莽冒失让他们经常感到担心却又无可奈何。但对于居住在Hornsby市的吴女士来说,家有女儿初长成,更是让人不省心。该不该让自己10岁的女儿开始参加“sleepover”(过夜)的活动或者聚会,就是吴女士的困惑之处。
日前收到的“sleepover”邀请函已经是她女儿今年收到的第二张同样主题的邀请函,还附有节目单如枕头大战、“黑夜杀人游戏”等,第一张是新年露天过夜派对。
“过夜”在澳洲颇为流行,尤其是学龄孩子在学校假期、生日或者节假日时,几个同学朋友聚在某一家庭或某处,在那里吃饭、举办活动、住上一晚。吴女士一位当地同事的女儿,5岁起就开始时不时到相识朋友或同学家过夜,还经常邀请吴女士的女儿参加。但吴女士总觉得不放心,每每以其他借口推脱。
但女儿上到3年级之后,开始明确要求要参加过夜活动,因为周围的同学们都参加。吴女士第一次拒绝时,女儿感到很委屈;第二次拒绝时,女儿好几天不和她说话,还说:“XX和我说了,她们那天的Sleepover非常开心”;第三次,她女儿和她吵了起来。女儿开始对吴女士很有意见,老问:“为什么别人可以sleepover,我不行?”“妈妈,你应该信任我。你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妈妈你不尊重我,你太粗暴了。” 吴女士每次都说“我是为你好”,但是女儿每次都顶:“It’s not fair (这不公平)!”
吴女士咨询过好些华人以及当地家长。大家意见不一,不少华人家长表示反对,“男孩子去同学家过夜,或者参加外面一些机构举办的过夜活动,我们不会反对。但是女生就不可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巧,不是在外住一晚就可以培养的。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不是睡在一起说几句悄悄话就能建立。但是要伤害一个女生,一晚的时间已足够多。”
吴女士说:“每天看到报纸、网络上有女孩遭受性侵的新闻都让我胆战心惊。女儿没有成年,许多事懵懵懂懂,有什么差池我们就得后悔一辈子了。”
赞成者认为,这种过夜交友活动不错,孩子们可以玩团体游戏,体验别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还锻炼独立和社交能力。而且女孩子非常喜欢夜间一起说说悄悄话,这也是给她们释放的空间。一位家长说:“女孩大了,一味限制只能引来逆反。班上的孩子都参加,你不让她去,她会觉得被孤立,越不放手就越难放手。” 还有一位家长说:“不少中国父母老是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总是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吴女士也犯了难,现在只要一听到Sleepover一词就头大。她也明白,随着女儿开始进入青春期,还有更多教育难题在等着她。
选择华人孩子多还是少的学校?
2年前张女士举家移民来到悉尼,现11岁的孩子就读一家私校。
当时张女士带儿子去看过两家私校。儿子非常喜欢其中一家华人较多的学校。考虑到孩子是“洋插班”,为了让儿子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多交当地朋友,融入主流文化,不扎“华人堆”。张女士还是选择了另一家华人很少的私校。在孩子的学术成绩和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之间,张女士更看重后者。
可这种努力的融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用张女士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尴尬和迷失”。她经常询问孩子和班上同学关系如何?孩子说还好。但是第一年,她儿子没有接到任何同学生日会的邀请,假期时也没有看到儿子和班上同学往来。她到学校了解儿子的情况,老师说他虽不算特别活跃,但也不孤僻。
张女士于是帮儿子举办生日会、举办各种派对,邀请当地的同学和家长参与。她还积极参加当地教堂的活动,并拉上儿子。可是儿子非常抗拒,认为妈妈在选学校、选朋友、选活动各方面都管,是“包办妈妈”,让他很烦。
张女士很难过,毕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张女士把心里的苦恼告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认为有的华人家长担心孩子老跟华人孩子在一起就无法真正融入主流,这是一种误区。
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产生族群和身份认同意识。有的孩子看到如果周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太少,会认为自己和大家不同,属于少数群体,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这位朋友对张女士分析,她儿子本身的性格比较内敛,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操之过急,与其强行快速融入倒不如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多交几个华人朋友,适应环境后再寻求融入。
现在张女士非常纠结,不知是否需要换回儿子原先喜欢的学校。
老师:潜移默化比强加意见妥当
许多移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纠结或者痛苦,辛辛苦苦移民出来,就是为了下一代拥有更好的教育。在家庭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不理解不领情。大的教育环境也让这些华人父母频频遭遇挑战,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产生困惑和动摇。
不少移民父母欣赏澳洲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但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又认为学校过于“放任自流”,于是又不断地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填补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少移民父母欣赏澳洲当地孩子的独立自主,但是又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孩子安排这安排那;不少移民父母在不断鼓励孩子融入澳洲文化社区的同时,又非常希望能够保留中国的传统。
事实上,第一代移民父母难以做到完全西式教育,通常采取中式教育,或者中西合璧,言行举止和价值体系还保留着原住国的痕迹。相对来说,青少年往往比他们的父母更为容易适应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在家人的期望之间保持原住国的价值观和习俗以及适应新的文化规范之间,青少年更为容易感觉到这种“撕裂”,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难以避免。
该如何陪孩子一起成长成为移民父母们碰到的困惑,新州中文教师协会副会长、悉尼中学(Sydney Secondary College)的中文老师吕崇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华人移民两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每天都在发生。从学校学生的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不能理解澳洲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某些做法,那就不能理解我们的‘孩子’。毕竟我们的孩子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严格来说,他们是‘澳洲人’,至少是‘澳洲华人’。华人父母希望用中国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效果会有多大,那就难说了。与其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中华文化’,不如和孩子一起学习西方文化,共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影响孩子,給与一些华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这样或许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吕崇伟老师还进一步谈到:“从学校课程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中文母语组高考课程(HSC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Stage 6 Course)和Heritage中文高考课程(HSC Heritage Chinese Stage 6 Course),都有涉及到这些议题。有心的家长不如鼓励孩子学习这些课程。除了学到中文之外,也会涉及中国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议题。孩子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理解父母背后的文化包袱和价值观的来源。这样,当然就比较容易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事情,比较容易避免‘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推崇青少年独立自主
应该看到,这种困惑,不仅仅是第一代移民父母的,同样也发生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面临着的挑战是如何去平衡好两种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成长在两种文化之间,不仅面临两种语言,还面对着完全不同的行为和社会期望。父母常说自己不易,但是孩子也不容易。
那么回到根本上,基本上第一代移民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融入主流社会,那么首先明白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教育体系里,这个国家期望培养的是具有何种品质的人。移民父母们的出发点和澳洲社会推崇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
新州教育和培训厅指出,在一些不同的国家文化中,青少年通常受到限制以及被家人密切关注,特别是女孩子更容易受到严格的监管,因为父母感觉得到一种来自不同文化的威胁,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自己原住国的文化。还有一些国家的文化,通常不太重视个人的重要性,相较来说,更为重视家庭和族群认同的个人身份,并在塑造青少年的身份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新州教育和培训厅看来,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是他们最基本的心理任务,是必须做到的。然而,在这些任务的性质和重视方面,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之间可以相差很大,虽然总的来说都是要身心健康发展。在西方文化中,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有如下几点:实现独立、现实、稳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处理好与同伴之间和亲密伴侣之间的关系,发展良好体态,构建自己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为将来经济独立学习必须的技能。
或许这里应该注意到,“为将来的经济独立学习必须的技能”是这一系列任务的最后一项。但是却被不少华人父母当成首要任务,有时甚至是唯一任务。澳洲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实现的独立以及对个人的自我认同,但在其他一些国家文化中,青少年的价值是满足他/她的家庭期许。
对此,澳洲教育专家是这么看的,这不仅仅是针对父母,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发育阶段中的孩子提供正确指导,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提高他们的认知、理智的选择、决策等能力,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和干预措施。
一些华人父母表示,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受到夹击,这种夹心人的滋味很不好受。对此,吕崇伟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事实上,如果用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看,海外华人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有机会得到两种文化的精华。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这种‘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moving between cultures)的能力是越来越重要的。”
当中国传统式难以摈弃的“包办”教育与澳洲自由放养式的教育在同一屋檐下狭路相逢之时,这对于两代移民来说,将遇到怎样一种困境?记者采访了数个悉尼华人家庭,看看这些父母们面临着怎样的教育困惑,而悉尼的中学老师和教育部门,又如何看待这一中西碰撞?
父母难以接受疯狂生日派对
家住悉尼叶坪(Epping)市的曹先生讲述了7岁儿子Eric曹(化名)日前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的遭遇。
这位同学在自家House举办生日派对,同学和邀请的小朋友均为当地人。生日邀请函上明确表示只准孩子参加,大人必须离场。曹先生夫妇第一次让孩子参加这样的聚会,心里难免犯嘀咕,不知孩子能否好好照料自己。
到达地点后,看到其他家长轻松离去,Eric也和小朋友们有说有笑,主人家看上去很是和善,于是曹先生夫妇也就离开了。
两小时后, 曹先生按照预计时间去接孩子。看到Eric和四五个小孩在游泳池里嬉戏。主人家夫妇一个在屋里,一个在屋外,没有人看管孩子。还有另外两三个小孩脸上不知是混合了番茄酱还是蛋糕,脏兮兮地跑来跑去。曹先生大吃一惊,因为邀请函上没有说明有游泳环节,而且当天最高温度只有19度,还是阴天。出于礼貌,曹先生表示谢意后带着孩子离开。
回到家后,曹先生仔细问了情况。原来吃完蛋糕后,大家说要游泳,Eric开始不愿下水,但硬被两个小男孩推下了水。但Eric说玩得很开心,下次还要参加。曹先生心有余悸,秋末露天游泳伤风感冒还是小事,但八九名6、7岁的小孩一起游泳,大人又看管不严,虽说游泳池很浅,但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责任谁能来负?
曹先生表示,他的华人圈子的朋友很少举办只有孩子参加的生日会,都是邀请一家大小。但是当地人似乎非常热衷,这也许与他们崇尚独立自由的个性有关,需要自己的空间,不要大人的干预。但这种生日会往往玩起来十分“放得开”甚至是疯狂,其实有很大安全隐患。作为家长,曹先生既希望孩子能够多参加当地同学的各种活动,融入社区和主流圈子,但是又有各方面的顾虑,如人身安全的、交友方面的。
曹先生把感受和一个朋友交流。这位朋友也碰到类似情况,他读10年级的儿子到海边参加同学生日会,也是要求父母离场。结果孩子被同学追赶,不小心撞在岩石上,送去急诊头部缝了十多针。但是孩子下一次还是要参加,阻止也不是,不阻止又不放心。朋友说,他的儿子总是这么说:“爸爸,你应该让我自己去决定。”而父母的感觉就四个字:心惊肉跳。
是否允许女儿在外过夜(sleepover)?
对于曹先生和其朋友来说,在鼓励他们的儿子积极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同时,男孩的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鲁莽冒失让他们经常感到担心却又无可奈何。但对于居住在Hornsby市的吴女士来说,家有女儿初长成,更是让人不省心。该不该让自己10岁的女儿开始参加“sleepover”(过夜)的活动或者聚会,就是吴女士的困惑之处。
日前收到的“sleepover”邀请函已经是她女儿今年收到的第二张同样主题的邀请函,还附有节目单如枕头大战、“黑夜杀人游戏”等,第一张是新年露天过夜派对。
“过夜”在澳洲颇为流行,尤其是学龄孩子在学校假期、生日或者节假日时,几个同学朋友聚在某一家庭或某处,在那里吃饭、举办活动、住上一晚。吴女士一位当地同事的女儿,5岁起就开始时不时到相识朋友或同学家过夜,还经常邀请吴女士的女儿参加。但吴女士总觉得不放心,每每以其他借口推脱。
但女儿上到3年级之后,开始明确要求要参加过夜活动,因为周围的同学们都参加。吴女士第一次拒绝时,女儿感到很委屈;第二次拒绝时,女儿好几天不和她说话,还说:“XX和我说了,她们那天的Sleepover非常开心”;第三次,她女儿和她吵了起来。女儿开始对吴女士很有意见,老问:“为什么别人可以sleepover,我不行?”“妈妈,你应该信任我。你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妈妈你不尊重我,你太粗暴了。” 吴女士每次都说“我是为你好”,但是女儿每次都顶:“It’s not fair (这不公平)!”
吴女士咨询过好些华人以及当地家长。大家意见不一,不少华人家长表示反对,“男孩子去同学家过夜,或者参加外面一些机构举办的过夜活动,我们不会反对。但是女生就不可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巧,不是在外住一晚就可以培养的。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不是睡在一起说几句悄悄话就能建立。但是要伤害一个女生,一晚的时间已足够多。”
吴女士说:“每天看到报纸、网络上有女孩遭受性侵的新闻都让我胆战心惊。女儿没有成年,许多事懵懵懂懂,有什么差池我们就得后悔一辈子了。”
赞成者认为,这种过夜交友活动不错,孩子们可以玩团体游戏,体验别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还锻炼独立和社交能力。而且女孩子非常喜欢夜间一起说说悄悄话,这也是给她们释放的空间。一位家长说:“女孩大了,一味限制只能引来逆反。班上的孩子都参加,你不让她去,她会觉得被孤立,越不放手就越难放手。” 还有一位家长说:“不少中国父母老是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总是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吴女士也犯了难,现在只要一听到Sleepover一词就头大。她也明白,随着女儿开始进入青春期,还有更多教育难题在等着她。
选择华人孩子多还是少的学校?
2年前张女士举家移民来到悉尼,现11岁的孩子就读一家私校。
当时张女士带儿子去看过两家私校。儿子非常喜欢其中一家华人较多的学校。考虑到孩子是“洋插班”,为了让儿子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多交当地朋友,融入主流文化,不扎“华人堆”。张女士还是选择了另一家华人很少的私校。在孩子的学术成绩和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之间,张女士更看重后者。
可这种努力的融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用张女士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尴尬和迷失”。她经常询问孩子和班上同学关系如何?孩子说还好。但是第一年,她儿子没有接到任何同学生日会的邀请,假期时也没有看到儿子和班上同学往来。她到学校了解儿子的情况,老师说他虽不算特别活跃,但也不孤僻。
张女士于是帮儿子举办生日会、举办各种派对,邀请当地的同学和家长参与。她还积极参加当地教堂的活动,并拉上儿子。可是儿子非常抗拒,认为妈妈在选学校、选朋友、选活动各方面都管,是“包办妈妈”,让他很烦。
张女士很难过,毕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张女士把心里的苦恼告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认为有的华人家长担心孩子老跟华人孩子在一起就无法真正融入主流,这是一种误区。
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产生族群和身份认同意识。有的孩子看到如果周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太少,会认为自己和大家不同,属于少数群体,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这位朋友对张女士分析,她儿子本身的性格比较内敛,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操之过急,与其强行快速融入倒不如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多交几个华人朋友,适应环境后再寻求融入。
现在张女士非常纠结,不知是否需要换回儿子原先喜欢的学校。
老师:潜移默化比强加意见妥当
许多移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纠结或者痛苦,辛辛苦苦移民出来,就是为了下一代拥有更好的教育。在家庭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不理解不领情。大的教育环境也让这些华人父母频频遭遇挑战,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产生困惑和动摇。
不少移民父母欣赏澳洲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但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又认为学校过于“放任自流”,于是又不断地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填补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少移民父母欣赏澳洲当地孩子的独立自主,但是又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孩子安排这安排那;不少移民父母在不断鼓励孩子融入澳洲文化社区的同时,又非常希望能够保留中国的传统。
事实上,第一代移民父母难以做到完全西式教育,通常采取中式教育,或者中西合璧,言行举止和价值体系还保留着原住国的痕迹。相对来说,青少年往往比他们的父母更为容易适应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在家人的期望之间保持原住国的价值观和习俗以及适应新的文化规范之间,青少年更为容易感觉到这种“撕裂”,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难以避免。
该如何陪孩子一起成长成为移民父母们碰到的困惑,新州中文教师协会副会长、悉尼中学(Sydney Secondary College)的中文老师吕崇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华人移民两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每天都在发生。从学校学生的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不能理解澳洲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某些做法,那就不能理解我们的‘孩子’。毕竟我们的孩子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严格来说,他们是‘澳洲人’,至少是‘澳洲华人’。华人父母希望用中国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效果会有多大,那就难说了。与其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中华文化’,不如和孩子一起学习西方文化,共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影响孩子,給与一些华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这样或许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吕崇伟老师还进一步谈到:“从学校课程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中文母语组高考课程(HSC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Stage 6 Course)和Heritage中文高考课程(HSC Heritage Chinese Stage 6 Course),都有涉及到这些议题。有心的家长不如鼓励孩子学习这些课程。除了学到中文之外,也会涉及中国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议题。孩子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理解父母背后的文化包袱和价值观的来源。这样,当然就比较容易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事情,比较容易避免‘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推崇青少年独立自主
应该看到,这种困惑,不仅仅是第一代移民父母的,同样也发生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面临着的挑战是如何去平衡好两种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成长在两种文化之间,不仅面临两种语言,还面对着完全不同的行为和社会期望。父母常说自己不易,但是孩子也不容易。
那么回到根本上,基本上第一代移民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融入主流社会,那么首先明白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教育体系里,这个国家期望培养的是具有何种品质的人。移民父母们的出发点和澳洲社会推崇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
新州教育和培训厅指出,在一些不同的国家文化中,青少年通常受到限制以及被家人密切关注,特别是女孩子更容易受到严格的监管,因为父母感觉得到一种来自不同文化的威胁,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自己原住国的文化。还有一些国家的文化,通常不太重视个人的重要性,相较来说,更为重视家庭和族群认同的个人身份,并在塑造青少年的身份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新州教育和培训厅看来,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是他们最基本的心理任务,是必须做到的。然而,在这些任务的性质和重视方面,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之间可以相差很大,虽然总的来说都是要身心健康发展。在西方文化中,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有如下几点:实现独立、现实、稳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处理好与同伴之间和亲密伴侣之间的关系,发展良好体态,构建自己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为将来经济独立学习必须的技能。
或许这里应该注意到,“为将来的经济独立学习必须的技能”是这一系列任务的最后一项。但是却被不少华人父母当成首要任务,有时甚至是唯一任务。澳洲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实现的独立以及对个人的自我认同,但在其他一些国家文化中,青少年的价值是满足他/她的家庭期许。
对此,澳洲教育专家是这么看的,这不仅仅是针对父母,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发育阶段中的孩子提供正确指导,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提高他们的认知、理智的选择、决策等能力,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和干预措施。
一些华人父母表示,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受到夹击,这种夹心人的滋味很不好受。对此,吕崇伟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事实上,如果用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看,海外华人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有机会得到两种文化的精华。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这种‘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moving between cultures)的能力是越来越重要的。”
这下方便了 澳大利亚最大银行将开通旗下商户受理银联卡
据2013年05月2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记者29日从中国银联获悉,银联国际与澳大利亚最大银行联邦银行(CBA)当日在悉尼宣布,即日起,CBA的商户(POS)开始接受银联卡(卡号以62开头,卡面有银联标识)。
年内,CBA旗下17万台POS实现全面受理,银联卡在澳大利亚的刷卡范围将扩大到近五成商户。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旅游市场”。近年来,中国游客每年入澳数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为澳大利亚创造了42亿澳元收入。
顺应这一趋势,澳大利亚银联卡受理环境和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目前,银联卡可以在澳大利亚六成ATM机取款,在分布于购物中心、学校、出租车等场所的数万台POS终端刷卡消费,还有一批知名的澳洲网上商户接受银联卡持卡人跨境网购。
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称,此次与银联国际合作拓展银联卡受理业务的CBA旗下商户涵盖百货、酒店、餐饮及各类时尚消费。当日开通银联卡受理的连锁百货公司大卫·琼斯是当地零售行业标杆,也是赴澳游客到访最多的场所之一。此后,CBA的其他知名品牌连锁店也将在近期实现银联卡受理,为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更加便利、优惠的支付服务。
年内,CBA旗下17万台POS实现全面受理,银联卡在澳大利亚的刷卡范围将扩大到近五成商户。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旅游市场”。近年来,中国游客每年入澳数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为澳大利亚创造了42亿澳元收入。
顺应这一趋势,澳大利亚银联卡受理环境和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目前,银联卡可以在澳大利亚六成ATM机取款,在分布于购物中心、学校、出租车等场所的数万台POS终端刷卡消费,还有一批知名的澳洲网上商户接受银联卡持卡人跨境网购。
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称,此次与银联国际合作拓展银联卡受理业务的CBA旗下商户涵盖百货、酒店、餐饮及各类时尚消费。当日开通银联卡受理的连锁百货公司大卫·琼斯是当地零售行业标杆,也是赴澳游客到访最多的场所之一。此后,CBA的其他知名品牌连锁店也将在近期实现银联卡受理,为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更加便利、优惠的支付服务。
墨尔本西区两女子洗车站内遇持刀男劫财劫色
据2013年05月2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28日晚两名女子在墨尔本西区的一个汽车清洗站内遭遇持刀男子,被劫财劫色。
据警方介绍,当地时间28日晚7点30分左右,两名女子驾车来到墨尔本一家汽车清洗站。此时,一名陌生男子从车窗爬进汽车后座,并拿出一把小刀恐吓两名女子,威胁其交出手机钱包。
随后,男子还要求其把车驶到路上的一处自动取款机附近。其中一名女子从取款机内取出500元钱交予男子,另一名女子则仍被男子用刀指吓。男子随后非礼了这两名女子。接着,两名受害者将汽车驶回汽车清洗站,男子趁此跳出车外逃跑。
警方还介绍说,该男子约25岁,身材矮壮,留着短棕色发型,带澳大利亚口音。案发时,嫌犯身穿黑色连帽外衣,并用蓝色手帕蒙着脸部。警方还表示,这名男子还曾于5月2日在另外一个区强行霸占一名女子的汽车。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
据警方介绍,当地时间28日晚7点30分左右,两名女子驾车来到墨尔本一家汽车清洗站。此时,一名陌生男子从车窗爬进汽车后座,并拿出一把小刀恐吓两名女子,威胁其交出手机钱包。
随后,男子还要求其把车驶到路上的一处自动取款机附近。其中一名女子从取款机内取出500元钱交予男子,另一名女子则仍被男子用刀指吓。男子随后非礼了这两名女子。接着,两名受害者将汽车驶回汽车清洗站,男子趁此跳出车外逃跑。
警方还介绍说,该男子约25岁,身材矮壮,留着短棕色发型,带澳大利亚口音。案发时,嫌犯身穿黑色连帽外衣,并用蓝色手帕蒙着脸部。警方还表示,这名男子还曾于5月2日在另外一个区强行霸占一名女子的汽车。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