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捍卫留学生权益 旅澳香港女生获颁“年度青年”
据2010年7月2日中国新闻网援引《澳洲日报》报道,澳洲国际学生联合会(Australian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名誉会长,28岁的朱维莎(音译,Wesa Chau)因积极捍卫在澳国际学生的安全权益,而获得了“年度维州青年”的称号。
朱维莎7岁时随家人从香港移居澳洲。年幼的她凭借着对本地文化仅有的一点了解和很有限的英语沟通能力,应付着来自同学的歧视,努力地融入澳洲学校生活。周四,朱维莎在墨尔本市政厅的颁奖典礼上说:“政府已经开始为国际学生提供帮助了,但还不够。国际学生在澳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住房、交通和受剥削的地位,这些加在一起,使他们生活的环境非常不安全。政府必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多文化的资讯。”
2002年,朱维莎创办了澳洲国籍学生联合会。她还是少数族裔社区电台3ZZZ的评论员和澳洲华人社区理事会(CCCA)的副主席。朱说,她也曾是一名“国际生”,她所经历过的一切促使她致力于帮助其它人。“政府,特别是维州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文化理解。了解彼此的文化是(拉近关系)的第一步。”
全澳宽频网基地落户墨尔本 创造425个就业机会
有澳人供屋被迫捱白饭 还房贷重担调查揭缩食现象
据2010年7月4日香港新浪网报道,西悉尼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奥尼尔(PHILLIP O'NEILL)教授访问供屋还贷有困难的居民后发现,很多澳洲人因为面子的问题没有参加这项研究,而参加的则有人要节衣缩食来继续供屋。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人只吃最起码的食物,即白饭,以偿还房屋贷款。
奥尼尔教授认为这么多人为了供屋仍然这样困难,联邦政府应该小心,不要夸大澳洲怎样容易度过金融危机。 但他又表示,因为果断的行动,澳洲不致出现类似在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的大批业主供不起屋被收回的情形。
7月1日起维州各类基本生活费用继续上涨
VICTORIAN households are paying an average of $2000 a year more for basic services compared with just over a decade ago.
据2010年7月3日《Herald Sun》报道,与十年前相比,维州家庭想要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每年需要多付$2000元。
十年来,很多基本服务已经翻番,从7月1日起,维州的电费、水费及煤气费总开支将大幅飙升75%至100%, 相当于每户家庭每年增加$1350元的开支。再加上市政费、车辆路税和急救费用等上涨,维州家庭每年的生活成本开支已增加$2000多元。
与此同时,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澳洲人的平均工资增加了44%,但同期的通货膨胀也大涨了35%。
澳牧师性虐儿童获刑19年
据2010年7月3日新华社报道,悉尼法院2日对一起天主教牧师性侵犯儿童的案件宣判,67岁的牧师约翰·登汉姆被判处19年零10个月的监禁。
过去的数十年间,登汉姆利用自己的身份对25名男童实施性侵犯及性虐待,男孩们的年龄从5岁至16岁不等。
悉尼法院法官海伦·塞米称,案件主要发生在1968至1986年间,当时受害人在悉尼和南威尔士州的教会学校上学。塞米说,登汉姆对这些孩子的侵犯都是有预谋的,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严重创伤。
2008年登汉姆性虐待男童的罪行被告发,此后一直处于警方控制之下。
当法庭宣判登汉姆的19年零10个月的监禁判决后,庭内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登汉姆在法庭上承认自己的罪名,但是辩解说,自己仅仅是一个恋童癖患者,直到现在他自己也弄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性虐待这些男孩。“我所能说的是,对此非常抱歉,我仅仅认为自己是一个恋童癖患者,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
但是法官塞米并没有采纳登汉姆的说法。“被告的行径带来了一种恐惧和堕落的文化……学校竟让罪犯多年来一直逍遥法外。”
许多当年的受害者聚集在法庭外,一名受害者的母亲说,登汉姆的行为毁了他的家庭。“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会送孩子去这样的学校。”
澳大利亚总理书架现华人书籍 述白澳政策下华人
2010年7月3日中国新闻网援引《星岛日报》报道,澳大利亚总理吉拉迪(JULIA GILLARD)日前搬入国会大厦总理办公室,在她的书架上有一本书相信最为澳洲华人感兴趣。
这本书名为《熔炉:爱德华卓志日记,悉尼1903-1904》(THE MELTING POT:THE DIARY OF EDWARD,CHEK CHEE,SYDNEY 1903-1904)。作者是CHRISTOPHER W CHENG(2007)。这本书为曾任教师的作者“我的澳洲故事”儿童丛书系列的第二册。背景是白澳政策的早期,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名中澳混血儿罗卓志(CHEK CHEE LOH,译音)。父亲是华人,母亲是来自英格兰的白澳,一家人在华埠店铺楼上居住。小罗因为非“白”也非“华”,所以面对很多困难,他怎样才合得来?
令问题更趋复杂的是他必须要面对到一间新学校上课,应付捣蛋和顽固的堂兄弟,最坏的还是可能要去父亲的家乡“学习华人的方法”。爱德华的个人挣扎,也是当时华人小区争取其它澳洲人理所当然享有权利的写照。
该书曾被列入今年新州州长阅读挑战的书籍名单内。
这个教授真脑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赞成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从中学课本中删掉,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丁启阵的这篇博文,矛头首先对准孙绍振(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此前不久,孙绍振发表了《〈背影〉的美学问题》一文,阐述了《背影》是不朽之作。
孙绍振的文章表示,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越是不顾交通规则,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动作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笨拙,越是流露出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
不过,丁启阵认为,孙绍振道德善恶的定性是不准确的,审美观是错误危险的,其审美理论有“以丑为美”的倾向。
连线作者
“咒骂、恐吓如潮水一般向我袭来”
丁启阵在博客中称,朱自清父亲穿过铁道是违法行为。他的行为有可能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而文中父亲笨拙的动作,丁启阵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
“从《背影》中,我们看不到朱父品行上有什么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丁启阵称。
6月30日晚上,商报记者给丁启阵发去采访函,他回复称:“我的意见都在文章中说了。”
丁启阵的博文称,提议删去《背影》后,“就像捅了马蜂窝,咒骂、恐吓如潮水一般向我袭来”。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探讨,是对朱自清散文所体现的观念、文风有所不满,仅此而已。
“看待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河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表示,《背影》是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好作品。以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去要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人,指责“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是荒唐可笑的。
作为收录《背影》一文的课本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下属机构)宣传办负责人吴海涛表示,现行学生课本,都经过教育部审定,既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背影》也是一篇经典选文。
吴海涛表示,如果某一观点在社会上很有代表性,进行课改或课本调整时,教育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采纳。
难道要“父亲”走天桥?
网友“石州在沉睡”:照此理论,中国四大名著也该禁止了,《红楼梦》是言情的,《水浒传》是暴力的,《西游记》是迷信的,《三国演义》是血腥的。
网友“寂寞梧桐”:“父亲蹒跚地走上天桥进了候车室,就看不见了。不一会儿,从天桥过来,手里拎一兜橘子……”是不是这样写,专家就满意了呢?
网友“玉剑清风”:把书读歪了吧!《背影》不是倡导人们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的,它旨在表达作者对父爱的感动和对大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