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0年1月19日中国新闻网援引澳洲《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到新西兰的“家庭团聚”移民人数,首次超过传统来源的英国。申请父母移民相对快捷和便利,与设立“买位”打尖制度的澳洲相比更具吸引力。
新西兰的移民政策和“家庭重心”规定,令中国独生政策下海外“单飞”的子女,在担保父母移民新西兰时得天独厚。
新西兰的移民政策规定,如果父母拥有一半或者更多的子女生活在新西兰,可被担保成为永久居民。新西兰移民部对“家庭重心”的定义是,合法永居新西兰的成年子女人数,等同或者多于居住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子女。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重心”界定中占尽优势,这意味着每一名来自中国的新移民,都将能够担保他或她的父母永居新西兰。
相比之下,澳洲的父母移民申请不仅分类复杂,而且还特设审批“快车道”---付费父母移民签证,其中143永居签证的二期申请费高达34,330澳元。如果不愿多缴费,就需要申请103类免费父母移民,结果则是遥遥无期的等待。
新西兰梅西大学的移民研究员斯普利(PAUL SPOONLEY)直言,新西兰移民政策是“默认亲中”。他认为,新西兰的移民政策,令独生政策下的中国新移民,更容易担保父母和家庭成员居留新西兰。除非移民政策出席重大转变,否则中国人涌入的趋势不可能改变。
但是移民部长科尔曼(JONATHAN COLEMAN)表示,目前没有改变该政策的计划。家庭团聚移民类别,是吸引和保留技术移民的潜在因子。
劳工部最近发布《移民趋势和前景》报告,其中数字显示去年在新西兰20岁或以上的新移民来源中,中国排名第一位,是五年内第二次问鼎榜首。20岁或以上的中国新移民达6361名,超过英国的6302名。在新西兰的家庭最后一名成员移民和父母移民方面,中国新移民人数也占最高比例。
去年,46097人获批新西兰的永居签证,其中62%来自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整体上,英国是最大的移民来源,新居民人数达8641名,但是2339人是19岁或者以下,主要申请人可能是儿童。
27岁的华裔店员李女士(BRENDA LI)透露,她在2003年获批永居签证,已经担保父母来到新西兰,并帮助来自武汉的25岁男朋友获得永居身份,后者正在担保他的父母成为永久居民。去年,1352人通过配偶团聚移民获得永居身份。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富裕技术移民推高澳洲房价 本地人住房梦难圆
AUSTRALIAN families are being priced out of the property market by record numbers of highly paid skilled workers arriving from overseas.
据2010年1月17日《周日电讯报》报道,多少人看跌澳洲房产市场,结果却是正好相反。澳洲房价在全球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刻也未见深幅调整,去年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各大城市房价即快步上扬。据《周日电讯报》一项独家调查显示,大量来自英国、中国和印度的高薪技术移民成为推高澳洲房价的动力之一。
2009年联邦政府共发放了115,000份技术移民永居签证,相比1998/1999年度的40,000份,增幅高达187%。
而相同的十年期间,澳洲房产中位价从156,600澳元一路高歌猛增至420,600澳元,涨幅高达168%。
房产研究机构Residex总裁John Edwards表示:“技术移民无疑是推动澳洲房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一场房产拍卖中,只要有两个高薪买家互相竞价,就足以把成交价推升到其他买家都负担不起的水平。”他将技术移民人数增幅与澳房价上涨相关性绘制成图表,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性高达98%,这可是闻所未闻的。技术移民增加与房价上涨之间还有18个月的时差,这显然是移民从登陆澳洲,到安顿下来,然后首次买房所需的时间。
目前,澳洲中位房价是家庭平均收入的5.5倍,悉尼中位房价是当地家庭平均收入的8倍。在美国,该比例仅为2.5倍,在英国则是5倍。即使在次贷危机前,英美房价与家庭平均收入的差距也从未像澳洲这么大过。
未来几年里,澳洲技术移民项目很可能持续推高房价水平。据预测,到2020年,悉尼和墨尔本房产中间价都可能突破100万澳元大关。
澳洲人口日益老化 陆克文强调提高生产力来应对
据2010年1月19日《悉尼晨锋报》报道, 进入21世纪又一个新十年,陆克文总理昨晚在墨尔本发表演讲展望澳洲的未来。
他说,未来十年是澳洲建设的十年,未来几十年里澳洲人口老龄化现象将日益严重。澳大利亚必须提高生产力,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国民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产力增长意味着到2050年,每位澳洲人将能够平均增加$16,000多澳元的收入。
根据已经公开的预测,到2050年,澳洲总人口将从目前的2200万增加至3600万。移民会对人口增长起主要作用。
两名澳记者“忘了新闻”放下摄像机废墟下挖掘出1名婴儿
据2010年1月19日新华社报道,澳大利亚两家电视台记者赶赴海地参与地震报道。废墟中传来婴儿啼哭,一名记者放下手中摄像机、开始挖掘,一名记者跳入坑内……
救人成功,“抢新闻”失败。然而,正如一名记者1月18日所说:“这一刻,超越新闻。”
废墟中传出婴儿哭声
澳大利亚电视九台和电视七台几名记者15日来到海地首都太子港郊外一处居民区。不少房屋坍塌,瓦砾遍地。
当地居民告诉这些记者,废墟之中似乎传来婴儿啼哭声。
电视九台摄像记者理查德·莫兰2003年凭借堪培拉山林大火电视报道,摘取澳大利亚最高新闻奖“金沃克利奖”,成为迄今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电视记者。然而这一刻,当听到废墟中传来婴儿啼哭时,他放下摄像机及所连麦克风,弯腰开始挖掘。
电视九台译员兼保安戴比·塞莱斯蒂诺“个头不高,瘦削而结实”,丢下一句“我觉得自己能够进去”,便钻进瓦砾之中。塞莱斯蒂诺用克里奥尔语朝里面喊:“能朝我走来么?”黑暗中,出现了一张小宝宝的面孔。
电视七台拍摄下阿莫尔抱着孩子喂食的独家画面;电视九台什么也没拍摄。不过,似乎忘记同行间竞争,两家电视台共享这一视频画面,于16日晚间新闻时段播出。
“这一刻,超越新闻。”阿莫尔说,“山坡上所有人都在关注那个小姑娘。任何一个人都会告诉你,是戴比·塞莱斯蒂诺钻入洞里,挖掘,继续挖掘,直到找到那个小姑娘。他是英雄。”
民调:多数澳洲人希望威廉王子继位 不喜欢查尔斯
据2010年1月19日英国媒体发布的一项民调数据显示,多数澳大利亚人更希望威廉王子继任英国国王,而不喜欢他的父亲查尔斯继位。
据法新社报道,27岁的威廉王子在结束对新西兰的访问后,于19日抵达悉尼,开始对澳大利亚进行访问。威廉王子在澳拥有众多忠实的女性粉丝。
英国电视频道ITV News所做的一项民调显示,58%的受访者支持威廉王子继任英国国王,只有30%的受访者衷情查尔斯。
63%的澳大利亚女性表示,她们希望威廉王子坐上伊丽莎白女王的宝座,只有28%的妇女青睐查尔斯。
在被问到“英国女王是否要继续担任澳大利亚国家元首”的问题上,民调显示,4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43%的人反对。
当被问到英国女王要不要下台,并让位给新国王的时候,56%的人同意,29%认为,英国女王应该继续坐在国王宝座上。
陆克文力促澳改为共和制 年内或举行全民公投
2010年1月19日《Courier Mail》原标题: Kevin Rudd puts republic on the agenda
澳洲总理陆克文正积极推动澳政体更改为共和制,年内可能会针对此事举行全民公投。
陆克文将和到访的英国王位第三继承人威廉王子商讨此事。此前,威廉王子的父亲查尔斯王储曾公开声称,澳大利亚应该成立共和国。
11年前,澳大利亚曾就“共和制”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结果反对者居多。11年后的今天,陆克文总理再次将 “共和制”提上日程。
在接受昆士兰《信使邮报》独家专访时,陆克文的发言人指出:“英国女王陛下非常受澳大利亚民众的爱戴,不过这和我们改变政体并不冲突。陆克文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此事,将‘共和制’再次提上日程。总理希望所有的澳人都能直抒己见,希望全民探讨改变政体一事。现在虽然具体的投票时间还没有确定,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澳反对党领袖艾伯特给出了不同看法。艾伯特说:“陆克文并没有将改变政体一事诉诸行动,他只是在讨论可行性而已。现在说要进行公民投票还为时过早,至少今年不会举行。”
不管艾伯特的推测是否准确,但陆克文一直以来都以共和制的拥护者自居。19日,27岁的英国威廉王子到访澳大利亚。届时,陆克文将和威廉王子商讨此事。“澳大利亚的共和主义运动”主席迈克·凯丁声称:“事实上,君主立宪制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澳大利亚,它已经不能再代表澳大利亚的价值。威廉王子此行也会着重强调澳大利亚人应该顺应时代需要,考虑改变政体一事。”
早在2008年4月,陆克文对英国进行上任后的首次正式访问时,分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戈登·布朗举行了会晤。在会见英国政要的时候,陆克文重申澳大利亚要放弃君主立宪制,改行共和政体。民调显示,大多数澳大利亚民众希望与英国脱钩,但也有一些澳大利亚人也认为,只要英国女王还活着,改变现在政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1999年,澳大利亚曾就此事进行过全民公决,但是没有获得通过。
【新闻背景】英女王与澳大利亚
2010留学调查意向:近半学生首选美国
据2010年1月19日新浪网报道,中国国内首份《2010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超过半数,而其中,43%的学生首选留学美国,超过了澳洲。
美取代澳成首选
数据显示,国内学生最中意的留学热点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新加坡……。“前三甲”仍然是传统的留学目标大国:美国43%、英国19%、澳大利亚12%。
澳大利亚往年一直是华南学生的首选,但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31%)首次超过澳大利亚(23%),成为首选。
商科仍然最受宠
调查显示,商科仍然是最多学生选读的专业,近3成学生选择金融与会计、市场营销、商业管理等专业。
排在留学热门意向专业第二位的是理科,比例为18.37%,其次是工科、医科和社会学科。仅有5.47%的学生选择人文学科。
美取代澳成首选
数据显示,国内学生最中意的留学热点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新加坡……。“前三甲”仍然是传统的留学目标大国:美国43%、英国19%、澳大利亚12%。
澳大利亚往年一直是华南学生的首选,但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31%)首次超过澳大利亚(23%),成为首选。
商科仍然最受宠
调查显示,商科仍然是最多学生选读的专业,近3成学生选择金融与会计、市场营销、商业管理等专业。
排在留学热门意向专业第二位的是理科,比例为18.37%,其次是工科、医科和社会学科。仅有5.47%的学生选择人文学科。
培养子女太费钱 公立学校学杂费总计超9万澳元
PARENTS of children starting kindergarten this year will pay more than $90,000 to educate them to year 12 in the public system.
据2010年1月18日悉尼《每日电讯报》报道,澳洲奖学金团体(Australian Scholarships Group)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按照目前澳洲公立学校体制,如果将今年开始就读幼儿园的一名子女培养到12年级高中毕业,家长所需投入的总费用上涨至超过9万澳元。入读私立学校就更不用说,总费用将增至25万澳元。天主教学校也不便宜,总费用也达17.5万澳元。
澳洲奖学金团体首席行政Kevin Brown引用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澳洲教育成本的涨幅远高于同期的通胀水平。
英国威廉王子即将抵达悉尼 首次代表女王出访澳洲
英国威廉王子19日即将抵达悉尼,展开对澳洲的正式访问。这是威廉王子首次代表英女王出访外国,履行英国王室职务。
由于此前曾传出消息,称王室方面有意培养威廉成为“影子国王”。虽然当局否认了有关传闻,威廉王子首次代表女王出访仍备受各方关注。王室发言人强调威廉出访新西兰和澳洲两国早已定下计划,目的是让威廉担起全职王室职责之前开始有“学习和实习”的机会。
来自王室一名官员的消息说,威廉王子十分不喜欢“影子国王”的传闻,认为这种传闻侮辱了他的父亲查尔斯王储。他因此很注意这次出访不要被人说成是“抢风头”。
威廉王子此行出访英联邦两个重要国家,王室称主要目的是让两个英联邦国家和人民熟悉威廉。但分析家认为选择访问对英国王室“统治”不满的澳洲,也是希望通过威廉寻求延续王室对澳洲的影响。
澳洲在1999年曾经就是否继续让远在千里的英女王作为国家元首进行公投,虽然这次公投否决了澳洲踏上共和之路的可能,但澳洲国内共和呼声一直在增长,现任澳洲总理陆克文也是共和派人物。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59%的澳洲人表示希望摆脱英国王室“统治”。
威廉在1983年未满周岁的时候曾经跟随父母到澳洲访问,当年由于其母亲黛安娜王妃的风采,27年前的澳洲行曾经轰动一时,受到成千上万澳洲人欢迎。27年后的威廉再现澳洲,行程只在悉尼和墨尔本共留两日,未见有官方活动公布,被英国舆论称为近似 “私访”。而澳洲总理陆克文上月冷淡地对英国传媒表示,“届时可能会抽空见见威廉,请他喝一两杯啤酒吧。”
小心手机上网账单!
SMARTPHONE users are seeing their phone bills increase by hundreds of dollars because of hefty download fees hidden in confusing mobile phone plans.
可上网的手机越来越多,但手机网络供应商的隐藏费用却不可小觑。拥有此类手机的网友小心了,不要到月底收到令人吃惊的大账单。。。
出师不利 新年首份民调陆克文支持率下跌
KEVIN Rudd's personal support has taken a tumble as he confronts an election year with early signs that Tony Abbott is recapturing the traditional Liberal base.
据2010年1月19日《澳洲人报》报道,进入2010后的首份民意调查显示,陆克文总理的工作表现满意度下跌6个百分点至52%,而反对党新领袖艾伯特的表现满意度则上升至40%。
【时评】海外侨社的“危机”
作者:祝 珩 时间:2010-01-19 00:13
圣诞节前,一份据称是中国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撰写发布的报告《树立华侨华人文明形象专题调研》,被中国国内某媒体披露了出来,并做成了一篇题为《海外侨团内耗严重损华人形象》的新闻报道。该报道在网上发布后,又被海内外各地的华文网站广为转载,大多以“国务院侨办称:海外侨团内耗严重损华人形象”这样的标题出现,有的干脆将“国务院侨办称”简化为“国务院称”,直接成了一个中国政府对于海外侨社的整体评估定论。
报道中说,国务院侨办的报告认为海外侨社目前存在大量问题,除侨社之间内耗加剧外,还有经济领域的不规范竞争、文化差异、生活陋习以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不够等,这些都被报告撰写人归纳为海外侨社的“文明形象问题”。报告中还认为,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华人的形象正在发生“危机”,被认为形象“危机”最为严重的,是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及南非等国,在这些国家,有关华社负面报道不断,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环境恶化。
总的印象,是中国政府侨务部门对海外的几千万Overseas Chinese印象不佳了,认为这些人有损整个中国和所有华人的形象了,而且自身也面临某种“危机”了。
显然,这份报告再次引出了一个早已有之并且时常被突出出来的问题:Overseas Chinese,海外侨社,是一个什么群体?它的Identity,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
从中国国务院侨办这份报告的标题上看,“树立华侨华人文明形象专题调研”,含义很明显:海外侨社作为一个群体,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存在着符合不符合“文明形象”标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如何来“树立”的问题;这个“树立”既是侨社自己的事,也是中国政府部门要管的事。
可以肯定,中国政府部门不大会写一份题为“树立世界各国文明形象专题调研”的报告,主管国际事务的外交部也不可能写这样的报告,因为不合道理。各国的形象是否文明、其形象如何树立,都是各国自己的事,不可能归中国政府管。
但海外华侨华人不是真正的“外国人”,即使不再是“中国公民”,但仍然是“中国人”,是Chinese,所以仍然在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事务工作范围内,因为这个部门的全称名称就叫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这是中国政府方面,再来看一下外国政府这一边。
世界各国的民间社会,现在基本上都有了华人这个少数民族,对于一个包括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来说,通常都会有一个Ministry /Office of Ethnic Groups Affairs,“少数民族事务部(或办公室)”,专管少数民族事务。同样道理,这个政府部门虽然不会妄图写“树立世界各国文明形象专题调研”这样的报告,但写一份题为“关于本国华人问题专题调研”的报告却完全是份内的事,不写就是失职。
如此看来,海外侨社这个群体,实际上是在中国政府和所在国政府的双重关注之下,对两边来说,都是一个Concern,都会对这个群体提出你们应该这样、你们应该那样之类的要求。中国政府说,你们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文明形象,不要给全体中国人抹黑,也不要惹上麻烦;外国政府说,你们应该主动融入我们的社会,接受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不要自成一体,搞独立王国。
两边都在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但会不会采取实际的措施让这些“应该”和“不要”成为预期的结果呢?也就是说,两边的政府能不能将一般性的关注变成实质性的管理呢?
不用说就都知道,这不可能。
不可能,既包括一些显见的政治上和法律上的禁止,例如中国政府不可能派官员到海外给侨社办学习班,定居国政府也不可能将本国华人集中起区别对待。同时还包括一个不大显见的但却实实在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障碍,而且是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
简言之,海外华侨华人从离开祖国来到海外定居的第一天起,同时也就被华人的主流社会排斥了出来,成为了边缘社会中的边缘人,无论你怎么表明我还是地地道道的华人,只是刚刚离开中国不久,但完全没有用,你在祖国的眼里中,就已经是一个“海外华人”了,就已经是一个另类的概念了。同样道理,华人在海外国家定居下来,从第一天起就属于一个区别于当地主流社会的边缘社会中的边缘人,无论你如何表示我完全接受同化,一直在努力“融入主流社会”,在本地扎根居住了很多很多年,也完全没有用,你在定居国的眼里中,永远就是一个Chinese,也是一个另类的概念。
如此说来,海外侨社这个群体,不仅处在中国和定居国的双重关注之下,同时也在中国和定居国的双重隔离之下。对两边来说,海外侨社这个群体,都是一个游离在主流之外的边缘社会,无论是原居住国还是现居住国,都会对这个特殊群体表示出你们不同于我们、你们是外人之类的态度。
这就是海外侨社的真正困境和各种“危机”的终极根源:既面临双重关注,又面临双重排斥,既同时属于祖国和外国,又同时异于祖国和外国。正是由于这样的困境,才出现了这样的特殊现象:无论被哪一方所评论,都会引起敏感反应。被中国政府侨务部门的调研报告所批评,侨社觉得我们不在中国居住,你怎么这么随便对我们指手画脚?被定居国政府所批评,侨社又觉得我们这么努力地融入主流,你怎么还是永远对我们另眼相看?
海外侨社应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如何成为一个不那么特殊的社会,不是本文的主题,这里只是对诸如“形象危机”之类问题的内在根源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危机”发生了,人们至少可以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遵守检疫法 开心迎虎年
澳洲检疫及检查服务处(AQIS)呼吁华人为2010年2月14日到来的中国农历新年做好检疫准备。这是因为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将前往海外度假,留在澳洲的人们也会收到来自海外的美好新年贺礼。
AQIS在农历新年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以保证澳洲免受外来虫害和疾病的侵袭。新年期间检疫危险品包括鲜竹笋、柿子、龙眼、柑橘、鸡、猪肉腊肠、荔枝和莲子。 其他具有检疫危险必须向AQIS申报的物品包括牛肉干、香料、中药以及含蛋制品。
去年,AQIS在农曆新年期间没收了46,000多件检疫危险品。在乘客行李以及来自庆祝农曆新年的国家的邮件中发现的最常见危险品包括:
AQIS 发言人,乘客及邮件部总经理Chris Parker博士呼吁人们在来澳洲旅游或者寄送物品来澳洲之前,要熟悉澳洲的各项检疫法规。
Parker博士说, 许多国家的虫害和疾病如果进入澳洲,会给动物和植物造成灾难性损害。 这些虫害和疾病可能是由人,动物製品(例如肉类),或者是植物产品(例如柑橘类水果)带入澳洲。
旅客应当知道,所有入境行李必须经过x光, 侦查犬,或者是检疫官员的检查。所以请您务必在入境旅客卡上申报检疫物品。
“物品申报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被没收。 许多情况下, 经过检查后的物品都会归还给您。有些物品需要进行处理以保证安全。但是在无法处理的情况下, 这些物品将不能进入澳洲。”
国际邮件也会被检疫官员检查。 根据检疫风险的大小, 物品可能会被归还、进行安全处理、退回给寄件人或者是销毁。将物品退回寄件人或者进行安全处理, 需要支付费用, 并且邮件会推迟送达。
请务必遵守检疫法规,这样才能令虎年开年大吉。欲了解什么物品不能进入澳洲,请浏览www.aqis.gov.au/chinese;或在当地旅行社免费索取中文版小册子“有什么是我不能带进澳洲的﹖ (What Can't I Take Into Australia?) ”,以及“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寄来澳洲的﹖ (What Can’t Be Mailed To Australia?) ”
AQIS在农历新年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以保证澳洲免受外来虫害和疾病的侵袭。新年期间检疫危险品包括鲜竹笋、柿子、龙眼、柑橘、鸡、猪肉腊肠、荔枝和莲子。 其他具有检疫危险必须向AQIS申报的物品包括牛肉干、香料、中药以及含蛋制品。
去年,AQIS在农曆新年期间没收了46,000多件检疫危险品。在乘客行李以及来自庆祝农曆新年的国家的邮件中发现的最常见危险品包括:
干肉和醃肉
中药
奶粉和乳制品
新鲜或干制的柑橘类水果
AQIS 发言人,乘客及邮件部总经理Chris Parker博士呼吁人们在来澳洲旅游或者寄送物品来澳洲之前,要熟悉澳洲的各项检疫法规。
Parker博士说, 许多国家的虫害和疾病如果进入澳洲,会给动物和植物造成灾难性损害。 这些虫害和疾病可能是由人,动物製品(例如肉类),或者是植物产品(例如柑橘类水果)带入澳洲。
旅客应当知道,所有入境行李必须经过x光, 侦查犬,或者是检疫官员的检查。所以请您务必在入境旅客卡上申报检疫物品。
“物品申报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被没收。 许多情况下, 经过检查后的物品都会归还给您。有些物品需要进行处理以保证安全。但是在无法处理的情况下, 这些物品将不能进入澳洲。”
国际邮件也会被检疫官员检查。 根据检疫风险的大小, 物品可能会被归还、进行安全处理、退回给寄件人或者是销毁。将物品退回寄件人或者进行安全处理, 需要支付费用, 并且邮件会推迟送达。
请务必遵守检疫法规,这样才能令虎年开年大吉。欲了解什么物品不能进入澳洲,请浏览www.aqis.gov.au/chinese;或在当地旅行社免费索取中文版小册子“有什么是我不能带进澳洲的﹖ (What Can't I Take Into Australia?) ”,以及“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寄来澳洲的﹖ (What Can’t Be Mailed To Australia?) ”
澳通胀率悄然升至9个月新高 加息预期增强
Inflation creeps up to nine-month high
据2010年1月19日《悉尼先驱晨报 》报道,澳大利亚TD证券及墨尔本学院1月18日公布的每月通胀指标显示,澳2009年12月通胀压力持续上升,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上涨,表明长期的反通货膨胀已经结束。
澳大利亚去年12月TD-MI通胀指数环比上升0.3%,与之相比,11月该指数环比升幅为0.3%。与2008年同期相比,该指数上升2.6%,创9个月以来新高,但是仍然处于澳央行官方通胀率目标2%至3%区间内。
物价压力的增长反映了随着经济持续从衰退中复苏而出现的相对强劲的需求,但是不足以引发对重大通货膨胀即将爆发的担忧。澳官方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于1月27日公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数据将促使或阻止央行在其2月会议上再次收紧货币政策以遏制物价持续上涨。